正當時......

學術咨詢服務
當前位置:職稱那點事教育職稱論文》東莞東坑木魚歌的校園教育傳承初探

東莞東坑木魚歌的校園教育傳承初探

來源:職稱那點事作者:田編輯時間:2021-02-06 10:49
掃碼咨詢

  內容摘要:東坑木魚歌又稱“摸魚”歌,屬彈詞類曲藝曲種,是以口語相傳進行“說唱”敘述的民間表演形式,該形式具有娛樂大眾和教化百姓的功能?‍‌‍?‍‌‍‌‍?‍?‍‌‍?‍‌‍?‍?‍‌‍?‍‌??‍?‍?‍‌‍?‍?‍?‍‌‍‌‍‌‍‌‍?‍‌‍?‍???‍?‍?‍?‍?‍?‍?‍‌‍?‍‌‍?‍‌‍‌‍‌‍?。木魚歌傳承的脆弱性在于講究本土語言演唱,需熟識東坑本土語言才能演繹出純正的木魚歌?‍‌‍?‍‌‍‌‍?‍?‍‌‍?‍‌‍?‍?‍‌‍?‍‌??‍?‍?‍‌‍?‍?‍?‍‌‍‌‍‌‍‌‍?‍‌‍?‍???‍?‍?‍?‍?‍?‍?‍‌‍?‍‌‍?‍‌‍‌‍‌‍?。語言演繹限制了木魚歌傳承,出現老齡化、斷層化,其傳承與傳播顯得尤為重要,而走進本地校園傳承能夠注入新鮮血液,保存木魚歌的原始性、多樣性和永久性?‍‌‍?‍‌‍‌‍?‍?‍‌‍?‍‌‍?‍?‍‌‍?‍‌??‍?‍?‍‌‍?‍?‍?‍‌‍‌‍‌‍‌‍?‍‌‍?‍???‍?‍?‍?‍?‍?‍?‍‌‍?‍‌‍?‍‌‍‌‍‌‍?。讓曲藝非遺走進校園是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更是在藝術教育中培養(yǎng)木魚歌的創(chuàng)作人才,解決曲藝傳承所存在的困境。在校園傳承的課程設置,其不僅使學科課程建設多樣化,而且為曲藝非遺的資源庫和項目豐富化,在創(chuàng)設曲藝非遺藝術教育平臺之余,使木魚歌被動的脆弱性轉化為主動的傳承與傳播,校園傳承實現了木魚歌的本體演繹傳承的作用。

  關鍵詞:木魚歌 校園傳承 藝術教育

  木魚歌在莞邑地區(qū)的曲藝非遺項目中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也對于發(fā)展傳承我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東坑木魚歌創(chuàng)作以人為本體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真實情感,凝聚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國文化的涌入,再加上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國內外流行音樂的傳播速度更快,影響范圍更廣。這些潮流音樂對于傳統(tǒng)曲藝的木魚歌的演繹來說,勢必會受到嚴重的沖擊。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的相關規(guī)定,提出:“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guī)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讓曲藝非遺走進校園很大層面上的解決了“人亡技消”的傳承狀況,扭轉了木魚歌面臨的瀕臨失傳的厄運。東坑木魚歌的老一輩非遺傳承人李仲球,現高齡73,其弟子有數名,但這些弟子中堅守在東坑木魚歌的傳承道路上的,只有與他相差40多歲的黃佩儀女士。木魚歌的傳承斷層正是中國非遺所共同面臨的危機和挑戰(zhàn),走進校園傳承是將通過科學的、現代的藝術教育體系來拓展非遺傳承的方式,促進曲藝非遺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傳承與發(fā)展,注入新血液的木魚歌傳承才能更加的源遠流長。

東莞東坑木魚歌的校園教育傳承初探

  一.東坑木魚歌的價值及走進校園的必要性

  1.木魚歌的價值

  廣東省至今流傳一種叫“木魚歌”的民間曲藝,其主要伴奏樂器是木魚。木魚歌又稱為“摸魚歌”、“沐浴歌”、“盲佬歌”,這些名稱的各有由來,木魚歌的原名“摸魚歌”,康熙十七年的《廣東新語》記載:“粵俗好歌,凡有吉慶,必唱歌以為樂。......以三弦合之,每中空中弦以起止。蓋太簇調也。名曰‘摸魚歌’”。因“木”與“摸”諧音,所以演變成了“木魚歌”;“沐浴歌”的名稱則與佛教有關,木魚歌早期由佛經與本地民謠相結合逐漸發(fā)展演變而來,相傳善男信女在敲擊木魚前,都需要沐浴以示誠心;而“盲佬歌”則因舊時木魚歌為盲人所演繹,所以民間將這種曲藝稱之為“盲佬歌”。1

  木魚歌不僅是莞邑地區(q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曲藝文化,木魚歌雖是簡單的一人一琴便可演奏的說唱形式,但是其中的文學、歷史、民俗和音樂具有很重要的考究價值,了解莞邑地區(qū)的勞動人民的生活也是具有現實意義,且木魚歌從古典文學中汲取了大量的養(yǎng)份,詩歌創(chuàng)作的賦比興手法被普遍運用,體裁有賦、韻文的樣式,講究平仄、押韻。比如說:《玉碎珠沉》取材于《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淚濕青衫》有著白居易《琵琶行》的基礎。除此,1938年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史》上提到“廣東最流行的木魚書。其中最負盛名的有《花箋記》和《二荷花史》,其中《花箋記》被稱為第八才子書......”。2在國外的文壇中也是受到高度的重視,據木魚歌傳承人黃佩怡介紹,早在1824年英國學者湯姆斯首先翻譯了木魚歌歌本,并在英國出版發(fā)行,現大英博物館便收藏有木魚歌歌本《花箋記》。1836年德國學者幸辜爾慈也翻譯了木魚歌歌本并在德國出版發(fā)行,受到德國著名文學家歌德的高度贊譽。由此可見,木魚歌具有保護和傳承的現實價值,還對東坑的民俗價值和民間文學價值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木魚歌的音樂價值不僅體現在其是粵劇中的一個曲牌,而且還表現在木魚歌從經典文學中汲取的養(yǎng)分與當地的語言交互促進,以敘事抒情為主的七言格律唱腔韻律,形成東坑木魚歌獨特的跌宕又透婉的唱腔,主要體現在用東坑語言腔演唱,并且其方式分為雅唱和俗唱,東坑唱腔韻律婉婉動聽,常用的唱腔又可分婦女腔和盲公腔兩類。婦女腔顧名思義是一種流行于婦女的唱腔,解放前的東坑婦女大多數人是不能入學的,所以她們學習木魚歌多數是從藝人唱的木魚歌中習得,經常一邊做飯一邊聽、唱、誦木魚歌,隨之慢慢形成了婦女腔;盲公腔則是由一些職業(yè)失明藝人演唱,行腔多有裝飾性的韻味。據東坑木魚歌傳承人黃佩儀介紹,唱完《花箋》需要三個月的時間,不像流行歌曲三四分鐘為一曲,木魚歌的演唱時長有長有短,演唱者根據歌本長短隨心而定演繹。

  木魚歌唱詞由原來的白丁口頭創(chuàng)作然后傳播開來的。木魚歌的說唱形式是七言格律韻體的說唱文學,唱詞往往側重吉慶節(jié)日,蘊藏著豐富的民間文學價值和民俗學價值。民間文學與"執(zhí)筆創(chuàng)作"的作家文學不同的是,它是口頭創(chuàng)作,已經不只是一種文學現象,更重要的是它的實用價值,因為它的大眾化、口語化、通俗化等特點使得它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勞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民間文學既是一種藝術,更是一門“科學”,是具有很多實用價值的文學作品3。

  2.木魚歌走進校園的必要性

  木魚歌多在市井間流傳,且常出現在吉慶節(jié)日或者民間各種喜慶場合,以方言、口語形式演繹,從歌詞中能夠感受到百姓對生活的真實情感流露,以說唱形式演繹出對自然生活的真實記錄和思想反映。木魚歌本身存在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價值,但是隨時代的發(fā)展,在傳承發(fā)展上也面臨著很大困境。讓曲藝非遺走進校園教育,使傳統(tǒng)木魚歌文化藝術與時代相適應是有必要的,能夠扭轉面臨失傳的厄運。

  自身保護,技藝傳授。木魚歌的說唱文化藝術在演繹的過程中依靠口頭表演,這種活態(tài)文化的口頭表演性質,需要社會和政府有意識的將這種活態(tài)文化保護和傳承下去?;顟B(tài)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只有讓它在自然傳承中煥發(fā)自身的生命力,木魚歌的民間文化才能代代相傳。但是活態(tài)文化的性質本身存在著脆弱性,木魚歌的演繹是通過"人"為載體的"口耳相傳",容易在發(fā)展的過程陷入人才欠缺,技藝失傳。在莞邑地區(qū)各地方對木魚歌腔調的演繹是有所不同的,據傳承人黃佩儀介紹,掌握東坑本地的語言才將東坑木魚歌演繹好,也就是說,木魚歌用口頭語言來演唱有著極高的要求,而目前的東坑木魚歌的傳承人為數不多,并且喜歡又愿意學習的,又是會說東坑本地語言的人更是少之甚少,這對東坑木魚歌的傳承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木魚歌走進文化教育是由其本身作為活態(tài)文化傳承的脆弱性決定的,傳授者以口頭傳授,沿襲者以耳承技藝,所以木魚歌說唱敘述民間藝術文化需要校園傳承和傳習所傳承,校園和公益間進行系統(tǒng)的、科學的技藝傳授和藝術教育,發(fā)動唱得好的且又健在的傳承人重點教育和培養(yǎng)新一代的“木魚歌”傳承人,將原有的傳承模式進行擴展,建立穩(wěn)定校園教育傳承體系,更好的將木魚歌傳統(tǒng)藝術文化演繹下去。

  時代發(fā)展,傳承斷層。傳承人黃佩儀師從李仲球師傅,掌握較為系統(tǒng)的知識和較為熟悉的彈、挑、掃、輪、搓等演奏技巧。黃佩儀表示木魚歌作為作為粵劇中的一個曲牌,源于民間說唱的文學藝術音樂,東坑的木魚歌仍保留原有的曲調特色,演繹無需化妝、布景,一人一琴即可演唱。由于時代的發(fā)展,流行音樂和韓潮流的涌入嚴重的沖擊了傳統(tǒng)曲藝文化藝術傳承,導致熟識木魚歌的說唱藝人越來越少,熟悉木魚歌演繹的大多是六、七十歲的藝人,現在要靠這些老藝人去培養(yǎng)十幾歲的青少年,對于他們來說投入的精力有限,推廣力度也格外的艱巨,這不利于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藝術認識,容易使木魚歌的傳承出現承傳斷層。近些年得到政府的支持,李仲球老師走南闖北的收集關于木魚歌的資料,并將木魚歌說唱技藝傳其弟子。傳承人擔心尤其是年輕一代的人愿意聽且又聽得懂,這將意味著木魚歌的傳承失去了社會基礎和傳承基礎,對木魚歌的傳承面臨著挑戰(zhàn)。木魚歌作為東坑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莞邑地區(qū)中是根之所在,源之動力,習近平同志提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要求。教育在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學校是繼承和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渠道。4讓木魚歌曲藝文化藝術進校園,迫在眉睫?‍‌‍?‍‌‍‌‍?‍?‍‌‍?‍‌‍?‍?‍‌‍?‍‌??‍?‍?‍‌‍?‍?‍?‍‌‍‌‍‌‍‌‍?‍‌‍?‍???‍?‍?‍?‍?‍?‍?‍‌‍?‍‌‍?‍‌‍‌‍‌‍?。

  知識傳播,創(chuàng)作發(fā)展。學校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走向普及化、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必由之路,具有系統(tǒng)進行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功能。5不管是木魚歌的音樂價值還是歷史意義,作為校本教材的開發(fā)與教學實踐研究,無疑是對木魚歌的藝術文化特色發(fā)展起到有效的傳承作用,更是豐富與拓展校本藝術教育課程。傳統(tǒng)木魚歌文化融入到課堂教育,實現課堂教學價值,促進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了解,曲藝非遺在新一代的課堂上實現活性傳承,木魚歌藝術文化也在校園教育上得到傳播,除此,曲藝非遺在校園傳承不僅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的能力,更是讓學生具有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木魚歌的演繹內容大多是來自生活,反映著木魚歌與勞動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莞邑地區(qū)豐富的民俗信息記載,曰:“要想癲,唱《花箋》;要想傻唱《二荷》;要想哭,唱《金葉菊》。”傳承人李仲球的木魚歌創(chuàng)作也是如此,比如說,反映風土人情的木魚歌有《木魚說“賣身節(jié)”》、《舊曲新詞唱賣身》,反映青春校園的木魚歌有《體育頌》、《色彩繽紛滿校園》等等。生活上的各方面都可作為木魚歌創(chuàng)作的素材,而要以木魚歌的形式去創(chuàng)作新內容,又要創(chuàng)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還要熟悉木魚歌的韻律和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這對木魚歌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和延續(xù)傳承的難度又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那么讓青少年作為木魚歌創(chuàng)作人才的新群體,這能夠使木魚歌在校園傳承中創(chuàng)作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青少年對木魚歌的演繹和創(chuàng)作體驗是傳統(tǒng)藝術文化傳承和發(fā)展人文素養(yǎng)的機遇,他們能夠在拓展廣闊學習木魚歌的創(chuàng)新藝術教育環(huán)境中,提升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能力和欣賞美的能力。

  二.東坑木魚歌走進校園概況及課程安排

  1.東坑木魚歌走進校園概況

  莞邑地區(qū)重視曲藝非遺走進校園教育課程的傳承和發(fā)展工作,加之傳承人李仲球意識到木魚歌傳統(tǒng)文化的現實價值,便走訪全國各地收集材料,致力傳承、發(fā)展優(yōu)秀民間傳統(tǒng)文化藝術,積極傳播和普及木魚歌知識。政府為傳承和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民俗文化創(chuàng)設新平臺,成立了木魚歌培訓基地,將木魚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東坑中學的第二課堂,即在2006年東坑鎮(zhèn)嘗試在中學開設木魚歌音樂課程,以課堂活動的形式在初中部開設音樂課程。2008年東坑中學正式掛牌成立了“東坑鎮(zhèn)木魚歌培訓基地”,木魚歌正式走進校園傳承的藝術第二課堂的課程,由傳承人李仲球和其弟子黃佩儀擔任東坑中學木魚歌音樂教師,李仲球并帶著弟子黃佩儀共同編撰《東坑木魚歌寫作與演唱教學》。為青少年普及更加多的木魚歌知識,隨后建設東莞市文化館少兒木魚歌培訓基地,2008年東坑鎮(zhèn)木魚歌培訓基地掛牌運作,同年7月,市文化館授于“東莞群眾藝術館(東坑)少兒木魚歌培訓基地”稱號。該培訓基地每年約有500名學生接受木魚歌教學,至今已開設了三年的暑期小班制,每周上兩到三節(jié)課,十節(jié)課為一期,在結束課程后,對木魚歌感興趣的學生可找老師一對一輔導。

  2.東坑木魚歌課程安排

  新時代促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能力不斷的提升,所以對青少年的校園課程設置增加一門非物質文化遺產課,也是為了更好讓青少年全面認知傳統(tǒng)文化,弘揚民族精神。課程為“教學的科目??梢灾敢粋€教學科目,也可以指學校的或一個專業(yè)的全部教學科目,或指一組教學科目。”6比如學習木魚歌《木魚歌說唱“賣身節(jié)”》首先確定曲藝非遺課程的內容和目標:然而如何設置曲藝非遺課程,課堂以什么形式呈現內容、要讓青少年認識到什么內容的曲藝非遺,音樂教師用什么教學方式讓青少年喜歡上曲藝非遺,那么校本教材的編撰必不可少,教材設計既要符合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要求,又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更多興趣對曲藝非遺的學習。隨后李仲球并帶著弟子黃佩儀共同編撰《東坑木魚歌寫作與演唱教學》,東坑中學的木魚歌第二課程和東坑木魚歌傳習所現已以《東坑木魚歌寫作與演唱教學》作為教學教材。本書作為傳承式教材,其設計結合木魚歌的學習特點和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需要,首先教師篩選出經典的、現存的、新時代發(fā)展下學生感興趣的木魚歌歌本為教學內容,并以藝術課程形式為教學結構,隨后傳承人通過講解、表演、實踐活動等不同方式教學,大致可分為認知傳承、創(chuàng)作傳承和演唱傳承。

  認知傳承。木魚歌作為曲藝非遺,以認識其傳統(tǒng)文化價值和音樂非遺傳承知識為主。木魚歌在莞邑地區(qū)流行可追索到350多年以上,其現存歌本的內容十分豐富,加之傳承人們結合新時代的發(fā)展也創(chuàng)作了不少佳作,青少年對木魚的認識不僅局限在傳統(tǒng)文化的作品上,而且可感受到木魚歌與新時代社會發(fā)展相結合的魅力。比如說,經典巨作有《花箋》、《二荷》、《金葉菊》等,傳承人李仲球結合時代發(fā)展創(chuàng)編《木魚歌說唱“賣身節(jié)”》、《三個蘿卜一個坑》、《停崗晚唱》等,傳統(tǒng)與時代交互認識,更能夠充分認知木魚歌的文化內涵及其所包含的思想要素等。木魚歌作為曲藝非遺,對木魚歌特有的演奏形式的認識是必不可少,學生需要學習木魚歌的音律、韻律和構詞的知識,掌握木魚歌三弦琴樂器的彈、挑、掃等基本彈奏技巧。

  創(chuàng)作傳承。非遺的傳承不能僅僅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更重要的是讓非遺以活態(tài)的形式繼續(xù)傳承發(fā)展下去,真正的做到傳承發(fā)展。教材《東坑木魚歌寫作與演唱教學》設計了學生學習關于木魚歌的寫作培養(yǎng)課程,唱詞寫作根據木魚歌的七言格律特點教學,學生需要基本掌握木魚歌的唱詞寫作特點,比如說,七言格律唱詞的木魚歌,有時句子也會超過七個字,在開篇可分為七字開篇和三字開篇,七字開篇的形式有三個特點:每句字數一般為七個字;兩句末字分別為陰平和陽平;兩句末字要押韻。三字開篇形式特點則是:字數為3,3,7格式;句末字分別為仄、陰平和陽平;平聲句末字押韻。開篇過后便是木魚歌的正文,正文不管長短,都是由一個個歌段組合而成,這些歌段中含有四句,這四句唱詞基本是七言韻體。寫作課程設置加入教材中,符合傳統(tǒng)文化藝術始終貫穿國民教育,全方位融入教育實踐,學生用木魚歌創(chuàng)作新時代下的生活,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觀察生活能力,更是使得學生成為傳承和發(fā)展木魚歌的成員之一。比如,黃佩儀門下學生李國維創(chuàng)作《多風之歌》:

  多鳳鳳凰向天飛,百年老校唱新詞。

  學期考試將來到,風凰長大向天飛;

  學生團結相當好,師生親密不分離。

  多風校因好美麗,金衣王冠向身披;

  老師教導方法好,學生成績創(chuàng)創(chuàng)奇。

  黃佩儀門下學生丁合怡創(chuàng)作《唱丁屋》:

  一一歌一曲,丁屋村,地靈人杰繼從前。

  古老闆墻人人頌,老人故事一篇篇;

  樹根纏繞添活力,昔日炮灰古跡存。

  從古到今英雄出,將軍碑前頌祖先;

  丁屋祠堂狀元榜,耀祖光宗萬萬年。

  廣煬熱鬧燈火照,健身器材好新鮮。

  做年重有大戲唱,一家大細樂綿綿。

  演唱傳承。木魚歌作為曲藝非遺,不能只停留在對其認識和創(chuàng)作上,還要對木魚歌的演唱、彈奏有所掌握,學生在課堂上習得的經驗進一步提升為具體實踐,學生表演自身所學的木魚歌演唱技能,能帶動身邊的人了解曲藝非遺活動,增強曲藝非遺保護意識。演唱傳承是學生表演對曲藝非遺最有效的傳承方式,教師在課堂上將木魚歌的彈琴和說唱重難點技巧一一講解和演示,學生直觀的觀察和反復學習,隨后教師與學生間共同討、學習,直到熟練演示為止。以《木魚歌說唱“賣身節(jié)”》為教學內容舉例:首先,教師確定演唱內容“賣身節(jié)”傳統(tǒng)節(jié)日;其次,教師對這首歌本的學習流程設計,講解歌本基本表達內容,隨后用木魚歌三弦琴演示彈奏本歌曲,邊彈撥琴弦邊講解歌曲運用到的彈、掃、輪、搓等演奏技巧,再將琴與歌相結合演示;然后學生跟著教師的步驟反復練習;最后,師生作課堂總結及啟示。演唱傳承納入教材設計,體現了木魚歌傳統(tǒng)民間曲藝與現代課程教育相結合,有利于曲藝非遺的傳承和發(fā)展,并使得學生從小受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熏陶。

  三.東坑木魚歌走進校園傳承的思考與建議

  莞邑地區(qū)對非遺的保護和發(fā)展意識越來越強烈,也不斷的探索保護非遺傳承的方法,其中將曲藝非遺融入校園教育中實現傳承發(fā)展的現實途徑,得到不同人群的認可和關注。東坑木魚歌走進校園傳承以教與學相結合的發(fā)展模式雖已步入正軌,但是就木魚歌的長遠發(fā)展來看,仍是存在師資不足問題。解決師資問題才能使教育系統(tǒng)成為非遺傳承保護的重要基地。目前在東坑中學教學木魚歌的教師為數不多,更談不上教學生演繹木魚歌了。藝術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僅以知識傳授為準則,而且還要有技藝傳承的理念,教師講解知識和演示技藝,學生通過觀察和練習掌握技藝。因此注重曲藝非遺教師隊伍的建設及培訓,才能使藝術教育課程教學得以順利進行,學校通過培訓在校教師學習和了解木魚歌的傳統(tǒng)文化,增進教師對木魚歌的了解,同時組織教師定期與木魚歌傳承人交流研討,增強曲藝技術。曲藝非遺走進校園是為傳統(tǒng)文化藝術再傳承和發(fā)展,動態(tài)的傳承,而不是讓非遺再次進入困境,甚至出現文化知識傳承有誤?‍‌‍?‍‌‍‌‍?‍?‍‌‍?‍‌‍?‍?‍‌‍?‍‌??‍?‍?‍‌‍?‍?‍?‍‌‍‌‍‌‍‌‍?‍‌‍?‍???‍?‍?‍?‍?‍?‍?‍‌‍?‍‌‍?‍‌‍‌‍‌‍?。

  結語: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無數人的傳承和積淀,成就了傳統(tǒng)文化,其價值是值得每個人去傳承和發(fā)展的。時代的發(fā)展使得非遺存在被動的狀態(tài),木魚歌作為活態(tài)文化的曲藝非遺,走進校園傳承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fā)展實現了有效方式,傳統(tǒng)藝術文化與現代藝術教育課程相結合構建非遺課程,提高學生的非遺文化素養(yǎng),促進中小學綜合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東坑文化宣傳冊

  [2]何素英《龍舟說唱在廣東佛山地區(qū)中小學的傳承研究—佛山市順德區(qū)中小學為例》

  [3]翟奎鳳.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N].中國教育報,2014-04-11,( 06)

  [4]鐘志勇.學校教育視野下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J].民族教育研究,2008,(1) :109-112.

  作者蔡婷婷 陳玉茜


《東莞東坑木魚歌的校園教育傳承初探》
上一篇:語文教師范背范寫具有多重教育效應
下一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寫作概論課程教學思想創(chuàng)設
更多>>

期刊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