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稱論文發(fā)表大學生心理建構和佛家智慧
本篇文章是選自《校園心理》中的一篇優(yōu)秀范文,本刊是國內第一本面向校園的心理科普讀物--以解讀青年成長困惑,促進心理健康為宗旨,圍繞在校大學生關注的學習、情感、交往、發(fā)展、適應等問題,設置了“特別關注”“心靈陽光”“人生視野”“情感地帶”“休閑沙龍”五大版塊。由國內50余位知名心理學專家擔任編委,同時吸納了全國高校最優(yōu)秀的寫手,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實用性和知識性。
關鍵詞:教師職稱論文發(fā)表,佛家智慧,大學生,心理建構
摘要:佛教關心的是人的心靈。佛教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質,積聚了無盡的智慧寶藏。當代大學生存在著諸多心理問題,個人中心主義、行為放縱主義、及時享樂主義、目標虛無主義等。對于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我們要開辟新路徑。向大學生正確宣傳佛家理論,幫助大學生運用佛學智慧進行心理調適,保持身心健康,這對大學生的心理建構將具有極大的積極意義。
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失衡已為社會廣泛關注。幫助大學生排除心理困擾、培育健康心理、提升人生境界是大學教育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如何能夠完成這個任務?挖掘傳統(tǒng)的智慧寶藏,破解心理建構的難題,應當是一條積極可行的思路。佛家智慧對大學生心理建構的意義,本文試作一些探討。
一、佛教哲學與現代心理學之關系
從根本上來說佛學是關于心靈的學問,佛教哲學是專門研究解決人的精神問題的。佛教基本經典《金剛經》開篇即提出:“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之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段文字是說有一個叫須菩提的長老恭敬地請教釋迦牟尼:那些善男善女如果想修成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要怎樣才能守住心念,又怎樣控制好自己的心靈以免受邪念的干擾呢?整部《金剛經》都在逐層深入地回答這個問題。影響最廣的禪宗經典《壇經》反復講人的本心、自性、自性自度、無念、無住、迷悟、正見、明心、頓悟,就是一套心理學的語言。同時《壇經》有一套完整的修心方法,《壇經·懺悔品第六》中有一段文字,記錄慧能為信徒傳“五香”,即一戒香、二定香、三慧香、四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事實上就是一套有效的調適心理的方法。
佛教對于心理學的貢獻和作為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歷來學者們對之都有著非常一致的看法。梁啟超晚年對佛學有很深的造詣,1922年他在清華大學講課時曾指出:“佛家所說的叫做‘法’,倘若有人問我法是什么,我便一點不遲疑地答道:‘就是心理學’。”葛兆光在他的宏篇巨著《中國思想史》中也有同樣的表述,他說,從八世紀中葉以后,士人越來越傾向于相信:“以戒律嚴格護持自己的身心不受污染,然后以禪定去體驗自己的心靈本原,或者以禪定體驗到自己原本清靜的心靈境界,然后用戒律小心呵護這種境界不至于失墜,這種針對心靈的實踐性宗教信仰才是佛教的正途。”
佛家認為人類的問題、煩惱,根本源頭在于“心”,所謂“三界惟心,萬法惟識”,佛家理論從心的角度研究宇宙萬物以及蕓蕓眾生,并對人的行為進行根本性的探討與闡釋,已經構建了一套成熟的心理學思想體系。佛家基本理論就是圍繞人的心理問題以及如何解決人的心理困惑而展開。例如,佛家認為,人生是痛苦的,人生痛苦的原因來源于人無止境的欲望,人們總是由于迷茫、貪求和執(zhí)著而生出種種痛苦。人生皆苦的意義在于促使人們克服人間的狂放之態(tài),以低調的人生態(tài)度處理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通過勤修苦修、辛勤勞作取得心態(tài)的平靜和行為的自適。佛家強調世界的變化,讓人們看到事物不斷轉化的發(fā)展過程,從而不自縛于一時一地的人事糾纏,從狹隘的自我中走出來。佛教反復強調的因緣,是謂萬物變化乃因果鏈條,人生的變化也是如此,人從生到死是十二因緣的聚合,“佛以為一個人的生命,并非由天所賦予,亦非無因而突然發(fā)生,都是由自己的意志力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生的命運是由各種因緣聚合而成的,其中決定的因素是人自身在其生命過程中所造的“業(yè)”,即個人的所作所為,也就是每個人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今天的我是過去造就的,而我未來的命運,就決定于此刻的所作所為,所以每個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一理論給予人們行為以極強的外在約束力,它要求人們不斷內省自己的言行,從而去惡從善。在人生皆苦、無相、因緣等等理論的基礎上,佛教大力宣傳人的自我心性修養(yǎng),要求人們進行智慧的修養(yǎng)、意志的修養(yǎng)和情感的修養(yǎng)。智慧的修養(yǎng)就是要從哲理上通達宇宙與人生的真相;意志的修養(yǎng)就是要鍛造意志力,向無我的境界攀登;情感的修養(yǎng)就是要樹立同情心,佛家不僅強調渡己,更強調普濟眾生。佛家雖然把幸福寄托在來世,但佛家努力讓人們樹立正確、堅定的信仰,體驗現實生命的充實與永恒。
歷代知名人士把佛學當作修心養(yǎng)心的工具不勝枚舉,唐代的杜甫、李白、高適、王維、孟浩然,宋代的周敦頤、朱熹、蘇東坡,近代的魏源、譚嗣同、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等,與佛學的緣分都有可靠的史料記載。王維《嘆白發(fā)》詩云:“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
由此可見,佛學與心理學有著不解之緣,兩者完全可以通融、借鑒。美國心理學教授依蓮娜·羅許說:“我個人最感興趣的,在于西方心理學如何向佛教取法,以便使心理學能夠處理真正的人心,而非假想的圖畫。”中國是佛學理論研究最深入、佛教典籍最多、佛學影響最為廣泛的國家,挖掘佛學資源,解決現實中人們的精神問題,拓寬心理教育的途徑,應該是積極可行的。
二、正確理解和宣傳佛學知識,挖掘佛家智慧寶庫
社會上有不少對佛教的偏見,比如有人說佛教消極、逃避、迷信、欺詐等等,其實佛教是一把雙刃劍,現代科學技術又何嘗不是一把雙刃劍呢?!兩者都依賴人的正確把握。目前宗教領域的一些不正?,F象,也正期待正確的、正統(tǒng)的佛學理論來改變。江澤民說:“宗教走向最終消亡也必然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可能比階級和國家的消亡還要久遠。”宗教將長期存在,充分利用宗教的積極因素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正確認識和宣傳佛學知識,是運用佛家智慧進行心理建構的首要任務。
第一,樹立對佛教的正確認識一般人對“佛”的誤解很深,以為是法力無邊的神,其實佛絕不同于西方的上帝,佛的真正含義是覺悟。前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說:“佛是人,而不是神。……佛不是造物主,他雖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卻不能主宰人的吉兇禍福。佛教還認為過去有人成佛,未來也會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覺悟的可能性。”佛家常說的“出世間”,也就是人生的覺悟!那么,研究佛學理論,掌握佛家智慧,明了宇宙與人生的真諦,心地清凈,煩惱不生,體悟永恒,實現對人生的超越,也就是覺悟。禪宗六祖慧能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家的真精神是扎根于現實生活的,它要求人們發(fā)現自我,尋找真我,讓人生覺悟,不執(zhí)迷于狹隘的個人小天地,從超重的精神重負下解放出來,成就完美人格。這正是當今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第二,灌輸佛學理論知識,儲備心理保健良藥 佛教經過2000多年的發(fā)展,它所蘊藏的人生智慧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法華經》說,‘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演說佛法’。”佛家許多東西很通俗,并且已經成為經典,《百喻經》《彌蘭經》就是其中典范,它采用民眾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宣講思想,如割肉貿鴿、舍身飼虎、猴子撈月、瞎子摸象、醍醐灌頂等等,傳頌甚廣,至今保持著極強的震撼力。佛家中的一些語言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用語,如:一剎那、境界、心心相印、真諦、一塵不染、六根清凈、水中月、鏡中花等,學生一聽就熟悉。大學生掌握一些佛學理論作為精神儲備,就能在排解心理壓力時有足夠的思想資源可以調度。
《教師職稱論文發(fā)表大學生心理建構和佛家智慧》
- 職稱論文刊發(fā)主體資格的
- 政法論文淺析工會法主體
- 化學在初中教學中的情感
- 中學教育論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論文投稿法治型市場
- 雜志社論文發(fā)表淺析推動
- 新疆教育報投稿淺析學生
- 分男女招生錄取的合憲性
最新優(yōu)質論文
- 河南群眾文化類職稱評審
- 水利水電工程師職稱論文
- 寫高職英語教育的論文怎
- 音樂課老師晉升職稱必須
- 膜分離相關論文發(fā)表期刊
- 職稱論文發(fā)表可靠網站有
- 環(huán)境工程晉升高級職稱條
- 知網能免費下載論文嗎
論文發(fā)表問題熱點
- 哪能咨詢發(fā)表論文期刊的
- 中醫(yī)藥論文準備常見問題
- 自考本科論文格式要求
- 工程師中級職稱評審條件
- 會計畢業(yè)論文職稱論文準
- 泥泵磨損論文適合哪些期
- 發(fā)表論文必須本省的期刊
- 學術期刊規(guī)范化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