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之道與視域融合——宋人解《莊》的意義

摘 要:本文從后學(xué)對《莊子》解釋的時代差異出發(fā),跟蹤中國古人對思想世界的特殊表達。正是對文本解釋差異的尊重,才本質(zhì)性地完成了文本經(jīng)典化的塑造過程,而這也是經(jīng)典文本“撒播”思想的“經(jīng)過”之路。從宋人釋《莊》解《莊》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就是以這種敞開與融合相應(yīng)的思想的方式,形成了極具東方特色的“解釋學(xué)”之路:作品經(jīng)過的路,其實也就成了作品本身。
關(guān)鍵詞:《莊子》;解釋;差異;視域融合
《莊子》成書傳世訖今,后學(xué)之評注與解釋可謂差異紛呈、繁榮不息。而對經(jīng)典文本解釋差異的尊重,某種程度上就是在敞開并顯露作為經(jīng)典的《莊子》所“經(jīng)過”的道路。德里達在對西方傳統(tǒng)文本承續(xù)的知性反思中,曾以“延異”(difference)作出解釋。“延異”表達出在對文本的理解過程中,是突現(xiàn)差異的,但正是對文本傳承中差異的尊重,才轉(zhuǎn)而表達出對文本本身的尊重。
班固《漢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今本(郭注本)僅為三十三篇,已佚十九篇。就算班氏孤說難信,但司馬遷言“莊周”著書十余萬言,今所見僅六萬余言,可見亡佚為實。唐人陸德明《經(jīng)典序錄》中說:
“《漢書·藝文志》:《莊子》五十二篇,即司馬彪、孟氏所注是也。言多詭誕、或似山海經(jīng),或似占夢書,故注者以意去取。其,內(nèi)篇眾家并同,自余或有外而無雜。唯子玄所注特會莊生之旨,故為世所貴”[2]
若據(jù)此言,可見《莊子》書在晉人處已大獲改觀。事實上,從晉人輯注《莊子》開始,《莊子》書言已經(jīng)被打上了時代“烙印”。時言:《莊子》注“郭象”,還是“郭象”注《莊子》?此語恰如《齊物論》處莊周所言:吾今夢為蝴蝶與,還是蝴蝶夢為莊周與?本身已經(jīng)表明《莊子》書所具有的歷史滲透力。同時,也可看出,今天所見《莊子》版本的時代印跡。而這個“印跡”絕非《莊子》所加,實乃后人之所為。晉人尚任“自然”,除郭象輯注本表達出晉人思想意向外,還有向秀、嵇康等對《莊子》思想的注評及詮釋。“托物言志”,寄托精神,借此物而言他,這是中國古人對思想世界的特殊表達。這既是文本經(jīng)典化的塑造過程,也是經(jīng)典文本“撒播”思想的“經(jīng)過”之路。中國古人就是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形成了極具東方特色的“解釋學(xué)”之路:作品經(jīng)過的路也就成了作品本身。這種路徑不僅表現(xiàn)在《莊子》身上,更表現(xiàn)在《論語》《道德經(jīng)》等經(jīng)典作品當(dāng)中。這個道路不僅表現(xiàn)在古典時代,而且它還將持續(xù)下去。這是否也在說明:對文本理解上的差異,恰恰是對文本思想的尊重。
世疑郭象因其意志而輯《莊》刪《莊》,看來并非沒有道理。郭象之舉,功矣?罪矣?此學(xué)術(shù)公案,實難定論。但至少我們可以看出,從《莊》學(xué)誕生到晉人處復(fù)活,其學(xué)術(shù)蹤跡,竟有數(shù)百年的沉寂。數(shù)百年的沉寂中,《莊子》到底顯身何處?就此而言,晉人之舉,不能不說是“撒播”《莊》學(xué)旨要的大功績。但就《莊》學(xué)從沉寂到復(fù)活的漫長歷程來看,也足見播傳思想道路之艱辛。其間既有文士學(xué)承之喜好,又有時人隨附俗雅之風(fēng)氣;既有他學(xué)他說之排異,又有他說他學(xué)之容蓄。所謂“特會莊生之旨”,可能既為定評,也為疑肇。希臘智者赫拉克里特言:上山之路,就是下山之路。喻于《莊子》或許就是:其中道絕斷處,往往就是其開始走向“蹤跡”活現(xiàn)的道路。而惟此思想“撒播”之路才不會絕斷。
二自晉人之后,《莊子》研習(xí)之風(fēng)日盛。唐人學(xué)風(fēng)開朗,多類學(xué)說并舉于世。故《莊》學(xué)解注,既為文士所喜,又為世風(fēng)所取。唐代乃詩歌之盛世,而《莊子》汪洋恣肆,不為拘羈的文氣和思想,大投文士喜愛。李白等詩歌大師作品中灼見《莊》學(xué)印記。而從成(玄英)疏注本和陸(德明)音義本中,也見這一時代各家并蓄,儒釋道交相融合的“解釋學(xué)”局面。自宋代以來,注《莊》解《莊》進入了一個敞開與融合相因循的大時代。宋代也是文化盛世,尤其政設(shè)制舉傾向文人,解《莊》注《莊》自然能夠很好地承續(xù)唐人局面,同時宋人又拔異超高,在新的文化氣象間,營造出了儒、釋、道合融的思想格局。尤其蘇軾首度闕疑諸《莊》篇,開始有意顛覆自司馬遷以來的定論。這不僅開創(chuàng)了后世考據(jù)《莊》學(xué)的方向,更主要的是提倡了一種通過會通文意,內(nèi)在把握其精神旨要的讀《莊》之風(fēng)。蘇軾《莊子祠堂記》云:
“余嘗疑《盜跖》、《漁父》,則若真詆孔子者。至于《讓王》、《說劍》,皆淺陋不入于道。反復(fù)觀之,得其《寓言》之意,終曰:陽子居西游于秦,遇老子。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而誰與居?太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陽子居,蹴然變?nèi)?,其往也,舍者將迎其家,公?zhí)席,妻執(zhí)巾櫛。舍者避席,煬者避灶。其反也。舍者與之爭席矣。去其《讓王》、《說劍》、《漁父》、《盜跖》四篇,以合于《列御寇》之篇曰:列御寇之齊,中道而反,曰吾驚焉,吾食于十漿,而五漿先饋,然后悟而笑曰:是固一章也。莊子之言未終,而味者剿之以入其言,余不可以不辨。凡分章名篇,皆出于世俗,非莊子本意。”[3]
蘇軾的闕疑,既來自于對《莊子》思想內(nèi)在的會通,也為符合晉人解《莊》注《莊》的方向,后世學(xué)者,在對《莊子》諸篇之真?zhèn)蔚谋鎰e上,通過會通精神氣象,極為內(nèi)在地把握《莊》學(xué)實際,這其實才是讀《莊》,解《莊》的極高明之處。太史公說《莊子》風(fēng)格乃“洸洋自恣以適己”。太史公之說可謂點到《莊》文實處,這與《莊子》自說極為一致?!短煜隆菲f“莊周”:
“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倚見之下。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巵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其書雖環(huán)瑋,而連忭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叔詭可觀。彼其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生死,無始終者為友。其于本也,宏大而辟,深閎而肆;其于宗也,可謂調(diào)適而上遂者矣。雖然,其應(yīng)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1]
“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可見古來才性“洸洋”之作,非才性恣肆之人,實難領(lǐng)會其高妙“叔詭”之意。讀《莊》解《莊》,其理解的過程,其實就是與《莊》“對話”(“與莊語”)的過程。“敖倪于物”,譴于是非,“以天下為沈濁”之人,不要說在洸洋辟闊之境,心領(lǐng)神會《莊子》了,甚至根本就接近不了《莊子》。而這恰恰也是近代“解釋學(xué)”所要開辟的路徑:通過歷史“想象”(對不在場性的調(diào)動)綻示作品所處的內(nèi)在處境,通過“對話”顯現(xiàn)作品所承載的內(nèi)在精神。
蘇軾解《莊》,憑才資悟性,直擊《莊子》之文,從而高會其意。才性高低,實乃天授。然天授之才,若非“綿邈清遐,去離塵埃而返冥極者”[4],也不可“與莊語”?!肚f子》嘗言:嗜欲深者天機淺。意謂,人生與世,當(dāng)“與世俗游”,然而,若不超然放物,忘情自適,“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則縱其才質(zhì)綽約,悟性極高,也終以“天地為沈濁”,為世法所“膠固”。此可謂,天下學(xué)人所共識。宋人中深得“理學(xué)”之道的陳顥、陳頤,就曾勸人:
“若謹禮者不透,則是他須看《莊子》。若他極有膠固纏縛,則須求一放曠之說以自適,譬之有人于此,久困纏縛,則須覓一個出身處。”[5]
讀《莊子》書,蓋能“滌除玄覽”,潔清“沈濁”,然,非能“滌除玄覽”,潔清“沈濁”者,又無法“觀其書”。自古“觀其書”者,皆如郭子玄語:
“故觀其書,超然自以為已當(dāng),經(jīng)昆侖,涉太虛,而游惚恍之庭矣。雖復(fù)貪婪之人,進躁之士,暫而攬其芳余,味其溢流,仿佛其音影,猶足曠然而忘形自得之懷,況探其遠情而玩永年者乎?”[4]
蘇軾的闕疑,來自其讀《莊》時所獲的獨到領(lǐng)悟。至于其得出是否合于《莊子》原貌,我們姑不追究。但其所得結(jié)論,卻來自“與莊語”內(nèi)在而精微的過程,確實是自古以來讀《莊》解《莊》的高明手法。但也不得不說,蘇軾的疑問,也有其特殊的思想動機。在《莊子祠堂記》中蘇軾說道:
“謹按《史記》,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xué)無所不窺,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shù)。此知莊子之粗者。余以為莊子,蓋助孔子者,要不可以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門者難之。其仆操箠而罵曰:‘隸也不力!’門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為不愛公子,則不可;以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莊子之言,皆實予,而文不予,陽擠而陰助之,其正言蓋無幾。至于詆訾孔子,未嘗不微見其意。其論天下道術(shù),自墨翟、禽滑離、彭蒙、慎到、田駢、關(guān)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為一家。而孔子不與,其尊之也至矣。”[3]
蘇軾以為太史公之語《莊子》以文言詆訾孔子之徒,乃知莊子之粗也。而不知莊子實助孔子。我想東坡此說,蓋本乎二因:一本乎《天下》篇未述列孔子之說以作評,“而孔子不與,其尊之也至矣”;二本乎道學(xué)文言之“正言若反”(“倒行而逆施”)的道理,“故莊子之言,皆實予,而文不予,陽擠而陰助之,其正言蓋無幾”。此說是否中肯,尚待商榷。但東坡以莊子之言內(nèi)歸于儒者,此動機卻很明顯。正是信本儒者之尊,他才于微察細覺中得出《盜跖》《漁父》《讓王》《說劍》等詆訾孔子者諸篇為《莊子》偽作。事實上,儒道合源的說法,由來以久,單從《史記》述傳孔子晚年問道于老聃一事,就可看出古人認為儒道同源的歷史心理。的確,觀莊子書,與觀孔子書,莊子之說往往切中儒學(xué)要義,而且莊子對孔子之徒的言語行跡對說細致,聲色并舉,宛然立乎其側(cè)。如《天道》篇說:
“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徽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于是譒十二經(jīng)以說。老聃中其說,曰:‘大謾,原聞其要。’孔子曰:‘要在仁義。’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老聃曰:‘意!幾乎后言!夫兼愛,不亦迂乎?無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亂人之性也!’”[1]
再如《天運》篇載:“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1]孔子見老聃并“語仁義”,篇后還載述了孔子見老聃后的感受:
“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將何規(guī)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見乎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乎云氣,而養(yǎng)乎陰陽。予口張而不能脅。予又何規(guī)老聃哉’”[1]
孔子將見老聃的感受,喻為“見乎龍”,其徒子貢因之不信:“然則人固有尸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發(fā)動如天地者乎?賜也可得而觀乎?”結(jié)果被老聃一番教說,弄得“蹵蹵然,立不安”。
《史記》嘗言:孔子見老聃,始知神龍見首不見尾。司馬遷所述,是得之于《莊子》書之記說,還是源于其他傳說,今已無法備察。但就《莊子》借老聃之言評說孔學(xué)之意,卻中其“鵠的”。這不能不說是《莊子》之高明。近人楊伯俊在釋解孔學(xué)著作《論語》時曾說,莊子最懂得孔子,此言確也不虛。他說:
“我認為只有莊子懂得孔子,莊子說:‘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莊子所說的‘圣人’無疑是孔子,由下文‘春秋經(jīng)世先王之志,圣人議而不辯’可以肯定。”[6]
以“莊”解“孔”?這是否能夠引起近人之注視?這可能還是個問題。但就《天運》篇中載述孔子向老聃訴說治“六經(jīng)”之難的故事,可見《莊子》所語于孔子甚近: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1]
《莊子》載孔子言行諸多,情境場面也合《論語》之記述,但又多與《論語》中孔子之言說要義迥然不同。無論其“正說”是尊孔之舉,還是因其“反說”而判斷《莊子》在詆訾孔子之徒,這至少說明莊子是“知道”孔子的行事和主張的。事實上,先秦諸說中詆儒之論者大有人在。墨子及其后學(xué),以及韓非對儒家之徒的詆訾,確不在少數(shù)。所謂莊周之學(xué)源乎孔門之說,蓋《莊子》書言,多“正說”顏回。且顏回在孔子書及莊子書中皆有“道行”,《論語》說其“貧居陋巷,一飲瓢,一簞食,曲而眈,樂在其中”?!肚f子》書又多記顏回“坐忘”的過程和修跡。此“孔顏樂處”,既為先儒修身境界,也合道家無為之趣。讓人因此想到顏回之學(xué)及于《莊子》,也是情有可原的。但若因此就說莊周之學(xué)本源乎孔子,則未必有實據(jù)。若依此說斷定莊周學(xué)淵出自孔儒,那么莊周之書也多有詆訾名辯之辭,是否也因此認為莊周之學(xué)本乎名辯之徒呢?
《莊子》書多言孔子之事,或詆或譽,不一而足。但其書寫言情并茂,聲色并舉,的確見其書寫藝術(shù)之高明。世人常以孔儒正統(tǒng)學(xué)說為孔子申名立說,但如道家書等所載孔子之言行,往往視為訛化,這實不是得品古人思想全貌的途際。除《論語》里的孔子外,《莊子》里面的孔子,是否也算是一種對孔子全說的窺探呢?
《解釋之道與視域融合——宋人解《莊》的意義》來源:《甘肅農(nóng)業(yè)》2018年12期,作者:郭吉軍。
《解釋之道與視域融合——宋人解《莊》的意義》
- 職稱論文刊發(fā)主體資格的
- 政法論文淺析工會法主體
- 化學(xué)在初中教學(xué)中的情感
- 中學(xué)教育論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論文投稿法治型市場
- 雜志社論文發(fā)表淺析推動
- 新疆教育報投稿淺析學(xué)生
- 分男女招生錄取的合憲性
最新優(yōu)質(zhì)論文
- 水利水電工程師職稱論文
- 環(huán)境工程晉升高級職稱條
- 寫高職英語教育的論文怎
- 河南群眾文化類職稱評審
- 職稱論文發(fā)表可靠網(wǎng)站有
- 音樂課老師晉升職稱必須
- 知網(wǎng)能免費下載論文嗎
- 膜分離相關(guān)論文發(fā)表期刊
論文發(fā)表問題熱點
- 泥泵磨損論文適合哪些期
- 發(fā)表論文必須本省的期刊
- 會計畢業(yè)論文職稱論文準(zhǔn)
- 自考本科論文格式要求
- 工程師中級職稱評審條件
- 哪能咨詢發(fā)表論文期刊的
- 學(xué)術(shù)期刊規(guī)范化需要注意
- 中醫(yī)藥論文準(zhǔn)備常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