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時......

學術咨詢服務
當前位置:職稱那點事醫(yī)學職稱論文》頸性眩暈的中西醫(yī)病因分析及治療現狀研究

頸性眩暈的中西醫(yī)病因分析及治療現狀研究

來源:職稱那點事作者:趙編輯時間:2019-06-04 09:17
掃碼咨詢

  【摘要】 頸性眩暈是臨床常見及多發(fā)病 , 病程長而易復發(fā) , 其西醫(yī)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 , 存在頸椎結構異常、交感神經刺激、椎動脈病變、血管內皮素、本體感受器異常等學說 , 中醫(yī)病因則有風、火、痰、瘀、虛等因素 ;治療方面 , 西醫(yī)以手術、血管擴張劑藥物為主 , 中醫(yī)以中藥口服、外用 , 針灸、推拿 , 穴位貼敷等傳統(tǒng)療法為多。本文通過文獻研究 , 對頸性眩暈的中西醫(yī)病因病理機制和治療現狀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 頸性眩暈 ;中西醫(yī) ;病因 ;治療

頸性眩暈的中西醫(yī)病因分析及治療現狀研究

  頸性眩暈 (cervical vertigo, CV) 是指在頸椎運動中發(fā)生的以眩暈為主要癥狀 , 同時伴有頸肩背痛、頭痛、惡心嘔吐、胸悶心悸、耳鳴、乏力 , 甚者短暫性發(fā)作性意識障礙或跌仆等癥狀的臨床綜合征[1], 可因頸部肌肉放松或頸間關系改善而緩解。發(fā)病以中老年人居多 , 男性多于女性 , 據報道 , 頸性眩暈的發(fā)病率在我國成人中為 17. 3%[2];而隨著社會生活、工作方式的改變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 , 頸性眩暈的發(fā)病率已趨向年輕化。其發(fā)病率高 , 復發(fā)率亦高 , 嚴重困擾著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由于本病以眩暈主訴為主 , 陽性體征較少 , 且無特異性的輔助檢查和臨床試驗方法 , 故確診前應排除其他如中樞性、耳源性等可能原因引起的眩暈。

  1 頸性眩暈的發(fā)病機制

  1. 1 西醫(yī)發(fā)病機制 頸性眩暈的發(fā)病機制復雜 , 目前尚不完全明確。Yacovino 等[3]通過廣泛的文獻回顧分析 , 根據臨床特點將頸源性眩暈細分為了椎動脈性眩暈、揮鞭傷后眩暈、本體頸性眩暈和老年頸源性眩暈。我國則對頸椎病進行了統(tǒng)一 , 認為椎動脈型和交感型頸椎病可以出現頸性眩暈。

  由于目前學術界尚未就頸性眩暈的發(fā)病機理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 , 近年有部分學者否認眩暈中的頸源性因素 , 甚至極力否認頸性眩暈這一診斷。然而近年大量國內外研究仍表明頸源性因素對眩暈的發(fā)病有密切相關性。具體如下。

  1. 1. 1 頸椎結構異常頸椎結構異常多見于 1~3 頸椎退變、增生、不穩(wěn)、先天畸形等 , 可直接壓迫椎動脈使其扭曲或痙攣 , 或刺激椎旁頸神經節(jié) , 引起椎動脈收縮 , 血流速減慢從而引發(fā)眩暈。馮敏山等[4]對比分析椎動脈型頸椎病與神經根型頸椎病的 X 線片 , 觀察頸椎曲度 , 寰枕、寰樞關節(jié)、C2/C3 間角等指標 , 認為以輕中度程度頭暈為主癥的椎動脈型頸椎病多伴隨上頸段結構或功能的異常。祝安惠等[5]通過 CT 椎動脈造影聯合頸椎骨性結構評價對頸性眩暈病因進行研究 , 認為橫 - 椎距離與頸性眩暈的發(fā)病明顯相關 , 橫 - 椎距離越小 , 發(fā)生頸性眩暈的風險越大。楊學良等[6]認為頸椎不穩(wěn)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fā)病起重要作用。Machaly 等[7]通過頸部血管彩超檢測 , 并囑患者頭部旋轉時 , 發(fā)現頸椎病伴有眩暈患者 (71%) 與不伴有眩暈患者 (33%) 比較有更低的血流量和更高退變性骨性關節(jié)炎改變

  1. 1. 2 交感神經刺激 交感神經受刺激興奮后 , 可使椎動脈產生反射性痙攣 , 產生持續(xù)的縮血管效應而使血流量下降 , 從而導致頸性眩暈。張軍等[8]檢測家兔交感節(jié)前神經元 (SPNs) 放電次數和去甲腎上腺素 (NA) 含量 , 得出結論 :交感神經因素在椎動脈型頸椎病發(fā)病中對椎動脈供血不足起到重要的調控作用。王赟等[9]使用頸交感神經阻滯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 , 通過抑制交感神經過度興奮 , 可改善椎 - 基底動脈的血供 , 達到減輕頭暈癥狀的理想效果。

  1. 1. 3 椎動脈病變 椎動脈先天發(fā)育不良、不規(guī)則狹窄、迂曲、血管粥樣硬化等因素可引起椎動脈血流動力學改變而導致眩暈。范炳華等[10]通過 CT 血管造影對頸性眩暈患者進行研究 , 結果提示約 80% 患者是由血管本身退變、先天發(fā)育異常和走行異常等因素所致。宇文建忠[11]對 66 例頸性眩暈患者頸部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影像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 除 8 例患者雙側椎動脈 MRA 顯影良好 ( 但頸內動脈變細 ) 外 , 余患者椎動脈都存在迂曲、變細、不規(guī)則甚至夾層等病變。

  1. 1. 4 血管內皮素 與頸性眩暈發(fā)病相關的血管內皮因子主要有血管內皮素 (ET)、血漿降鈣素基因相關肽 (CGRP) 等。 ET 是一種作用強烈且持久的內源性血管收縮效應多肽 , 其中內皮素 -1(ET-1) 是目前所知的作用最強的縮血管物質。 CGRP 是廣泛分布于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tǒng)的生物活性肽 , 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強的舒血管物質。研究表明 , 頸性眩暈患者在發(fā)病時 , 血漿 ET 濃度升高 , CGRP 濃度下降 , 而通過相應治療 , 血漿 ET 濃度可下降 , CGRP 濃度升高 , 椎動脈內徑擴張 , 椎動脈血流量增加 , 腦供血較前明顯改善 , 眩暈癥狀緩解[12]。

  1. 1. 5 本體感受器異?!獠簧賹W者認為上頸椎區(qū)域功能紊亂引起的本體感受器異常神經傳入至前庭核導致頸性眩暈。頸部疼痛引起的頸本體感覺傳入的改變 ( 無論對稱或不對稱 ), 導致前庭和頸感覺傳入的不匹配 , 進而引起眩暈、不穩(wěn)或視覺障礙[3]。

  1. 2 中醫(yī)病因病機 頸性眩暈屬于祖國醫(yī)學“眩暈”范疇 , “眩”即眼花 , “暈”是頭暈 , 兩者常同時并見 , 故統(tǒng)稱“眩暈”。輕者閉目可止 , 重者如坐車船 , 旋轉不定 , 不能站立 , 甚者可突然仆倒。對于眩暈病的起因 , 《素問·至真要大論》認為“諸風掉眩 , 皆屬于肝”;《靈樞·衛(wèi)氣》認為“上虛則眩”;《證因脈治》云“……有火則灼煉成痰 , 無火者凝結為飲 , 中州積聚 , 清陽之氣窒塞不通 , 而為惡心眩暈矣”。本病的中醫(yī)病機可歸結為肝腎不足、風陽上擾、氣血虧虛、痰瘀內阻等 , 導致頭部經氣運行不暢 , 致髓??仗?, 腦失所養(yǎng) , 發(fā)為眩暈。臨床上辨證以本虛標實者多 , 實證多由風、火、痰、瘀等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形成 ;而素體氣血虧虛、肝腎不足是發(fā)病的內在因素。

  2 中西醫(yī)治療頸性眩暈的治療現狀

  2. 1 西醫(yī)治療現狀

  2. 1. 1 手術治療 張健等[13]采用頸椎前路融合手術 57 例 , 椎動脈支架成形術 3 例治療頸性眩暈 , 效果為優(yōu)或良 , 對比 96 例非手術治療患者 ( 頸部牽引 + 改善循環(huán)藥物 ), 手術組療效優(yōu)于非手術組。

  2. 1. 2 藥物治療 血管擴張劑為最常用的藥物 , 通過增加腦血流量和降低血液粘稠度 , 改善微循環(huán)。如王雯[14]應用尼莫地平加用眩暈寧治療頸椎性眩暈 , 癥狀均獲明顯改善。賈應勃等[15]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聯用銀杏酮酯滴丸治療頸性眩暈 , 有效率達 97.5%。駱一舟等[16]則使用銀杏達莫注射液聯合氟桂利嗪膠囊治療頸性眩暈 , 有效率為 90.62%。

  2. 2 中醫(yī)藥治療現狀

  2. 2. 1 中藥口服治療 中醫(yī)藥在治療頸性眩暈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丁心香等[17]基于無監(jiān)督數據對中國知網數據庫 (CNKI)2006~2015 年 8 月發(fā)表的中醫(yī)內服藥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文獻中的組方用藥規(guī)律進行了深度分析 , 使用頻率最高的中藥前 5 位是川芎、天麻、葛根、白術、當歸。李瑞達等[18]使用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肝陽上亢證 , 有效率高于西藥組 , 不良反應率、復發(fā)率均低于西藥組。牛朝陽等[19]予澤瀉湯加味治療痰濁中阻型頸性眩暈 :對比西藥組在改善癥狀和改善經顱多普勒 (TCD) 的左椎動脈 (LVA)、右椎動脈 (RVA)、基底動脈 (BA) 方面效果顯著。

  2. 2. 2 中藥外用治療 中藥外用以活血通絡類中藥磨粉調膏外敷頸部為多 , 也有使用中藥熏洗治療。王麗萍等[20]使用血栓通注射液結合頸椎中藥熏蒸治療頸性眩暈 , 對比僅使用血栓通注射液組 , 癥狀改善及 TCD 血流速度均更明顯。

  2. 2. 3 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頸性眩暈多以局部取穴為主 , 按照不同分型加減穴位。王宇等[21]采用常規(guī)針刺加四關穴治療肝陽上亢型眩暈 , 對比單純常規(guī)針刺 , 在眩暈癥狀的改善、對情感、身體和功能損害方面均有較優(yōu)的療效。張軍等[22]將 90 例頸性眩暈患者隨機分為三組 , 分別使用腹針配合懸灸百會穴、單純腹針療法及單純懸灸百會穴法治療 , 經 TCD 檢測及癥狀學積分療效評定均顯示三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李永凱[12]認為針灸聯合天麻素治療頸源性眩暈療效顯著 , 并可以顯著降低患者血清 ET-1 水平 , 顯著升高 CGRP 水平。

  2. 2. 4 推拿治療 推拿治療以局部手法放松配合頸椎復位為主。謝宏綱等[23]采用正骨手法結合宣蟄人的壓痛點強刺激推拿治療頸性眩暈 , 與中成藥針劑對照組相比 , 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椎動脈平均搏動指數均有顯著差異。王石等[24]使用整脊手法治療 131 例頸性眩暈即時緩解 129 例 , 占 98.47%, 療效顯著。

  2. 2. 5 其他傳統(tǒng)療法 趙向平等[25]使用挑刺療法治療 60 例風陽上擾型頸性眩暈 , 治療有效率高于體針對照組。賴春柏等[26]使用熱敏灸結合仰頭搖正手法頸性眩暈 , 對照藥物治療組 , 近期及遠期療效均更顯著。王慧敏等[27]對符合納入標準的 124 例頸性眩暈患者進行刃針松解術治療 , 可明顯減輕眩暈的癥狀 , 隨訪半年癥狀有進一步改善的趨勢。李玉霞等[28]采用針刀結合溫針灸治療頸性眩暈 60 例 , 總有效率為 96.7%。

  3  小結

  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當前頸性眩暈發(fā)病率高 ,較大程度地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由于其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 , 故目前的治療方案也是以緩解癥狀、改善內環(huán)境為主[29-31]。針對此病現在已有西藥、中藥、針灸、手法、手術等多種治療手段 , 中醫(yī)中藥對于頸性眩暈療效理想[32-35]。但是目前各類治療方法皆有一定的局限性 , 特別是遠期療效還有待提高 , 故需進一步擴大病因及治療方法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劉文英 , 于廣瑩 , 金鴻賓 . 頸性眩暈的診治國內進展 .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 2014, 22(1):55-58.

  [2] 王曉東 , 朱立國 , 于杰.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癥狀的臨床概述 . 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 , 2016, 24(3):80-82

  [3] Yacovino DA, Hain TC.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ervicogenicrelated dizziness and vertigo. Seminars in Neurology, 2013, 33(3):244-255.

  [4] 馮敏山 , 高景華 , 朱立國 , 等 . 椎動脈型頸椎病與神經根型頸椎病 X 線片表現的比較分析 . 中國骨傷 , 2015, 28(4):330-334.

  [5] 祝安惠 , 劉玉良 , 崔斌 , 等 . 多排螺旋 CT 血管造影聯合頸椎骨性結構評價對診斷頸性眩暈病因價值的研究 . 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 , 2011, 11(7):505-508.

  [6] 楊學良 , 孫建民 . 頸椎不穩(wěn)在椎動脈型頸椎病發(fā)病中的意義 . 中國骨傷 , 2009, 22(5):353-354.

  [7] Machaly SA, Senna MK, Sadek AG. Vertigo is associated with advanced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Clinical Rheumatology, 2011, 30(12):1527-1534.

  [8] 張軍 , 孫樹椿 , 于棟 , 等.交感神經及其遞質在椎動脈型頸椎病中的調控機制 . 中國骨傷 , 2005, 18(7):413-415.

  [9] 王赟 , 丁仁君 . 頸交感神經阻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 120 例體會 . 青海醫(yī)藥雜志 , 2008, 38(12):33-34.

  [10]范炳華 , 吳良浩 , 張杰 , 等 . 椎動脈供血不足成因的三維 CT 血管造影觀察 . 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 , 2004, 12(2):34-35.

  [11]宇文建忠 .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頸性眩暈診斷中的應用 . 實用醫(yī)技雜志 , 2017, 24(11):1193-1195.

  [12]李永凱 . 天麻素輔助針灸治療頸性眩暈療效及對血 ET-1 和 CGRP 水平的影響 .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 2015, 21(12):162- 165.

  [13]張健 , 呂守正 , 劉英春 , 等 . 156 例頸性眩暈患者病因分析及治療探討 . 當代醫(yī)學 , 2012, 18(15):83-84.

  [14]王雯 . 尼莫地平加用眩暈寧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療效觀察 50 例 .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 2008, 16(1):50-51.

  [15]賈應勃 , 史丙利 , 劉健 , 等 .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聯用銀杏酮酯滴丸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觀察 . 中醫(yī)藥導報 , 2014, 20(5):64- 66.

  [16]駱一舟 , 陳尚武 , 毛偉洪 , 等 . 銀杏達莫注射液聯合氟桂利嗪膠囊治療頸性眩暈 64 例 . 中國中醫(yī)急癥 , 2012, 21(4):675.

  [17]丁心香 , 王愛國 , 鄭昆侖 , 等 . 基于無監(jiān)督數據挖掘中藥內服治療頸性眩暈的組方用藥規(guī)律分析 . 中國中藥雜志 , 2016, 41(5): 955-959.

  [18]李瑞達 , 陳建鋒 . 天麻鉤藤飲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肝陽上亢證的療效觀察 . 陜西中醫(yī) , 2014, 37(12):1614-1615.

  [19]牛朝陽 , 琚保軍 , 孫永強 . 澤瀉湯加味治療痰濁中阻型頸性眩暈 54 例臨床觀察 . 中醫(yī)雜志 , 2012, 53(15):1298-1299.

  [20]王麗萍 , 胡杰 . 血栓通注射配合中藥熏蒸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 . 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 , 2011, 19(10):55-56.

  [21]王宇 , 薛宏偉 , 宋聰琳 . 常規(guī)針刺加四關穴治療肝陽上亢型眩暈 33 例臨床觀察 .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 , 2016, 25(22):90-92.

  [22]張軍 , 羅婭娜 . 腹針配合懸灸百會穴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研究 .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 原中國醫(yī)藥學報 ), 2013, 28(2):574-576.

  [23]謝宏綱 , 陳南萍 , 周雄 . 正骨手法結合強刺激推拿治療頸性眩暈 31 例 . 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 , 2015, 13(20):82-84.

  [24]王石 , 鹿青 , 佟穎 . 整脊手法治療 131 例頸性眩暈療效分析及對眩暈性疾病的再認識 . 世界中醫(yī)藥 , 2013, 8(5):551-553.

  [25]趙向平 , 李杏 . 挑刺療法治療頸性眩暈 ( 風陽上擾型 ) 的療效觀察 . 內蒙古中醫(yī)藥 , 2017, 10 (19):104-105.

  [26]賴春柏 , 蔡加 . 熱敏灸結合仰頭搖正手法治療頸性眩暈臨床研究 . 贛南醫(yī)學院學報 , 2016, 36(6):898-901.

  [27]王慧敏 , 曾浩彬 , 陳文治 . 刃針松解術治療頸性眩暈 . 廣東醫(yī)學 , 2012, 33(3):366-368.

  [28]李玉霞 , 李飛 . 針刀結合溫針灸治療頸性眩暈 60 例臨床療效分析 . 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 , 2016, 39(5):43-46.

  [29]魏秀花 , 王波 , 強怒萍 , 等 . 頸性眩暈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及護理研究現狀 . 甘肅醫(yī)藥 , 2014(12):911-914.

  [30]趙艷龍 . 頸性眩暈的病因分析及治療觀察 . 按摩與康復醫(yī)學 , 2011, 2(36):57.

  [31]邊俊莉 . 頸性眩暈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研究 . 泰山醫(yī)學院 , 2014.

  [32]李鵬 , 江蓉星 . 頸性眩暈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現狀與進展 . 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 , 2014, 35(1):70-72.

  [33]譚銀花 , 張訓浩 . 頸性眩暈的針灸治療與護理 . 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 , 2017, 38(5):93-95.

  [34]常剛 , 韓建龍 , 邱思強 , 等 . 頸性眩暈病因及其治療的臨床研究進展 . 醫(yī)學綜述 , 2016, 22(20):4036-4039.

  [35]張志堅 , 古宬 , 黃增斌 , 等 . 推拿治療頸性眩暈研究進展 . 按摩與康復醫(yī)學 , 2014,5(10):53-55.


《頸性眩暈的中西醫(yī)病因分析及治療現狀研究》
上一篇:高職院校災疫倫理教育核心價值研究
下一篇:靈芝孢子油聯合廣場舞運動對中老年人免疫功能的影響
更多>>

期刊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