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建筑地域歷史文脈特征解讀
摘 要:博物館建筑作品,往往是當地歷史文化等方面的一個縮影。當代博物館建筑,不僅是人們學習、參觀的重要場所,也是公共休閑的重要城市空間。博物館的建筑造型中往往蘊含著深刻、豐富的主題內涵。本文以地域歷史文脈為視角,選取我國近年新建的有代表性的博物館建筑為案例,從民居特色、歷史脈絡、文脈特征等方面,進行博物館建筑造型的細節(jié)元素解讀。從而提出對博物館建筑的地域歷史文脈解讀,有助于對其館藏內涵的認知。
關鍵詞:博物館 歷史文脈 地域特征 民居
當下,博物館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工作中學習、參觀、欣賞甚至公共休閑等的重要場所。一個博物館建筑作品,往往是當地歷史文化等方面的一個縮影。所藏所展物品,大多根生于某個歷史時期,繁華于某個歷史年代,蘊涵著濃郁的歷史文化特征,散發(fā)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氣息。本文以我國近年新建的有代表性的博物館為研究案例,嘗試從民居特色、歷史脈絡、文脈特征等方面對其進行細節(jié)元素的解讀。
1 民居特色
中國地理環(huán)境復雜,平原、山區(qū)、丘陵、高原、沿海等地貌特征分布在我國的北方、南方和西部、東部等地區(qū),因而也形成了團狀、條帶狀等不同的聚落形式。中國氣候特征也很復雜,既有粵、滇南和海南的熱帶氣候,也有東北三省和內蒙、新疆局部的中溫帶;既有分布于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亞熱帶和暖溫帶,也有青藏高原的高原區(qū)。一方水土一方人,幾千年來,居住在這些土地上的人們,為了保證最基本的生存,結合氣候及地理條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自發(fā)地探索和創(chuàng)造出了各具地域特點的民居建筑,這些民居,雖然簡樸,卻非常經濟實用;雖然是由自發(fā)而形成的,卻符合當地地質及氣候特點,與地域環(huán)境和諧共生。這些民居特征成為我國地域文化的可貴精髓,也是中華民族不應磨滅的建筑瑰寶。
蘇州博物館新館的素墻黑邊,詮釋著吳儂軟語水上人家的粉墻黛瓦;廣州藝術博物院的廊子、園林,復制、放大著嶺南人留戀的小院清夢;安徽博物院的中庭、外墻,還原、升華著徽州人家心儀的四水歸堂……一份份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點滴記憶,在博物館造型的水暈中散開、蔓延,勾勒出地域文化的輪廓。
圖1是云南民族博物館東南主立面。博物館造型古樸,充滿原生態(tài)的野性美。整體立面以的穿斗式構架符號為建筑的輪廓邊線,主入口上部墻體加以石材模仿長脊短檐符號,其下鑲嵌銅雕的“吞口”,加之室外臺階兩側的銅鼓飾座與館前廣場上巨大的抽象神龜噴泉造型,體現了強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風貌。
2 歷史脈絡
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幾十個王朝更迭,恢宏大氣、威嚴莊重的官式建筑,始終是王朝皇權、威儀天下的實體表達。綿延傳承又不斷更新的官式建筑風格,幾乎完全淡化了地域特色,而凸顯出等級森嚴的復雜詳實的建筑符號,這些符號不僅有鮮明獨特的稱謂,還是不可或缺的建筑元素。
當代博物館建筑中,以本地區(qū)重要的歷史時期為背景,精心提取該歷史時期官式建筑中獨具特色的建筑符號,融合在建筑造型和細節(jié)表達中,突出建筑的歷史文脈特征: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鴟吻、飛檐,是八百里秦川下秦、唐的風骨;河南博物院的端正造型,發(fā)端于“天地之中”之地元朝觀星臺的啟示;鄭州博物館頗有具象的青銅造型,是古人定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夢想的最好標 識;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的望柱、高臺,揮灑著春秋戰(zhàn)國爭雄爭霸的烈烈之風;而哈爾濱阿城金上京博物館如大帳般的主展館造型,則是對金戈鐵馬的塞北游牧朝代的直觀解讀……一段段精彩的歷史片段,被一個個獨特的建筑文化符號串連,重塑起博物館建筑獨具特色有歷史風貌。
圖2是湖北博物館主立面。博物館建筑造型,借鑒楚靈王章華臺遺址“土臺群立”的特征,綜合陳列館與編鐘館、楚文化館形成“一主兩翼”的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筑的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成組的高臺建筑群布局格式,反映出傳統宮殿類古建的嚴謹秩序。各建筑單體均采用覆斗型造型,色彩風格一致,體量主次有序。屋蓋頂部均采用中國傳統建筑屋蓋中不多見的盝頂造型,上部形成平屋頂,下部為四坡屋蓋。各層回廊寬大的屋檐與頂層大屋蓋統一在一個斜面內,各層垂脊角度一致。在地面視角上形成中國傳統宮殿建筑的重檐廡殿頂造型特質。各館盝頂屋蓋的圈脊,采用等間距的開洞,凸顯了屋脊的韻律感和空靈感。圈脊四端凸出的角吻造型,由楚國的青銅鳳紋抽象變形而來,增添了建筑的楚文化浪漫氣質。
3 文脈特征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影響和滋養(yǎng)了我們的文化;而幾千年的世事變遷,又將各地不同的文化、民風,在自覺或不自覺中融匯、變化、繁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和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使中原文化與北方民族文化主動地碰撞、交融;北宋南遷、衣冠南渡,使中原文化與南方民族文化被動地交流、融合。湖廣填四川,填的不僅僅是人口,添的更多的,是兩湖以及廣西的文化、民風;河南民間口口相傳的山西大槐樹,傳遞的也不僅僅是祖先遷徙的記憶……在歷史的一次次更迭中,在天南海北的人口一次次大流動中,千百年的中華文化的脈絡一次次梳理、一次次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時至今日,早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脈特征,深深植根于人們的記憶中、生活中、血脈里。四川三星堆遺址博物館青銅器館的三角錐造型,彰顯的是古蜀國文化的空靈還是縱目面具的神秘?杭州中國絲綢博物館的 “S”型造型,描述的是絲綢的婉約還是蠶寶寶的慵懶酣暢?貴州博物館的條狀折形造型,表達的是苗家姑娘盛裝起舞時穿的“雉雞尾”百折裙還是艷麗的頭飾?似與不似間的揣度,都基于對這方熱土經年文脈的諳熟,發(fā)端于對這方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與文化的敬畏。
圖3是寧夏博物館主立面細部。博物館建筑造型方正挺拔,通體為淺灰色石材掛板,中部為條形玻璃窗帶。各立面除了入口下部不同外,幾乎完全一致:屋蓋頂部每面為 19個外凸內凹的“尖圓拱”造型。四個大門入口的造型,上部為精美的石雕花卉紋理,下部為四層疊澀式“尖拱”式門洞。建筑造型凸顯出濃郁的伊斯蘭建筑風格。最值得稱道的是,外墻每組長方形石材掛板墻面的上部,均裝飾有由迦陵頻伽造像衍生的浮雕;建筑四角方柱格構下部均裝飾有石材力士志文衍生的浮雕支座。迦陵頻伽造像和力士志文支座均是西夏王陵出土的極具代表性的西夏文物造型。浮雕造型生動粗獷,表現出濃郁的地域和歷史文化特色。
4 結語
博物館,或者廣納一個地區(qū)歷史文化的物華天寶,或者飽含一個專業(yè)領域的珍品精髓。而承載它的建筑,也成為一個特殊的文化載體,往往被賦予了多重的內涵,蘊藏著獨特的深意。對博物館建筑載體的地域歷史文脈解讀,有助于對其館藏內涵的認知。
參考文獻
[1] 楊海榮,宋子楊.中國近代傳統商居建筑的屋蓋排水組織設計研究[J].河南城建學院學報,2017(3):54-57.
[2] 楊海榮,宋子楊.從龐貝古城“雙庭住宅”到徽州四水歸堂民居[J].河南城建學院學報,2015(5):1-4.
[3] 楊海榮,郭呈祥,論博物館建筑布局中的人性化設計[J]. 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1):199-201.
[4] 楊海榮,劉新民,論基地分析在博物館設計中的作用[J]. 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6):262-264.
《博物館建筑地域歷史文脈特征解讀》來源:《科技資訊》2018年10期,作者:宋子楊; 李紅光。
《博物館建筑地域歷史文脈特征解讀》
- 職稱論文刊發(fā)主體資格的
- 政法論文淺析工會法主體
- 化學在初中教學中的情感
- 中學教育論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論文投稿法治型市場
- 雜志社論文發(fā)表淺析推動
- 新疆教育報投稿淺析學生
- 分男女招生錄取的合憲性
最新優(yōu)質論文
- 醫(yī)學領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論文發(fā)表三步曲
- 新聞專業(yè)有哪些職稱
- 職稱評定需要發(fā)表什么樣
- 職稱晉級論文檢索才認可
- 如何提供職稱論文的知網
-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
- 教師類職稱論文一般多少
論文發(fā)表問題熱點
- 發(fā)表職稱論文如何鑒別期
- 工程管理專業(yè)論文摘要準
- 電力系統職稱核心期刊怎
- 《教育探索》核心級教育
- 畢業(yè)及職稱論文發(fā)表需要
- 博士生畢業(yè)論文答辯技巧
- 碩士從助工晉升中級職稱
- 簡述機械工程師基礎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