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時......

學術咨詢服務
當前位置:職稱論文發(fā)表咨詢網文史藝術職稱論文》清末民國時期的鶴峰紅茶及茶文化

清末民國時期的鶴峰紅茶及茶文化

來源:職稱論文發(fā)表咨詢網作者:田編輯時間:2021-01-06 11:14
掃碼咨詢

  摘 要:歷史上鶴峰所產的容美茶是進貢朝廷的貢茗,清末隨著國際紅茶市場需求的擴大,林紫宸、盧次倫等客商進入鶴峰設立茶莊,生產創(chuàng)制紅茶?‍‌‍?‍‌‍‌‍?‍?‍‌‍?‍‌‍?‍?‍‌‍?‍‌??‍?‍?‍‌‍?‍?‍?‍‌‍‌‍‌‍‌‍?‍‌‍?‍???‍?‍?‍?‍?‍?‍?‍‌‍?‍‌‍?‍‌‍‌‍‌‍?。民國七年之后,因時局動蕩,茶園荒蕪,而茶園管理粗放,紅茶產量逐漸減少,當時政府采取修訂茶厘稅金,創(chuàng)辦合作社等方式試圖恢復茶葉生產,改善民生,但受到國內外時局的影響,功效甚微,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鶴峰的紅茶生產幾近停滯,但一些茶文化卻始終留存。

  關鍵詞:清末民國;鶴峰;紅茶;茶文化

  鶴峰地處鄂西山區(qū),該區(qū)域降水量充沛,年均氣溫多在15°上下,無霜期長,空氣中濕度大,有利于茶葉的生長。歷史上,鶴峰的茶葉是進貢朝廷的貢茶,民間口耳相傳著“白鶴井的水,容美司的茶”,康熙年間顧彩游歷容美之時也見到茶客往來無虛日,容美茶遠銷荊楚,這些都標示著該區(qū)域茶葉品質的優(yōu)良。清道光以來,隨著國際市場紅茶的需求大增,一部分客商開始進入鄂西創(chuàng)制紅茶,并將紅茶出口外銷,經漢口運往歐洲。因茶葉條索緊細,色澤烏潤,湯色紅艷明亮,茶香高長而譽滿海外,被視為僅次于“祁紅”的第二大紅茶。今天,鶴峰的南村—連山坡古茶道作為“萬里茶道”申遺湖北段的遺產點,日益受到學界關注,筆者不揣淺陋,擬對鶴峰紅茶歷史及茶文化進行探析,以就教于方家。

清末民國時期的鶴峰紅茶及茶文化

  一、清末鶴峰紅茶的創(chuàng)制及茶商活動

  有關鶴峰紅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緒二年(1876)以前?!耳Q峰縣志》曾記載“茶樹遍地生殖……咸豐甲寅年(1854),州人高炳文之同眾共議,請示設棧,多方經營,由是遠客鱗集,城鄉(xiāng)有食其利者,而財源漸開矣。邑自丙子年(1876),廣商林紫宸來州采辦紅茶,泰和合、謙慎安兩號設茶莊本城五里坪,辦運紅茶,載至漢口,兌易洋人,稱為高品。州中瘡土,賴此為生計焉……近今美利日增,惟茶為最,故物產志續(xù)修。”[1]卷7據(jù)此可知,咸豐年間鶴峰境內就已經有了茶棧,外省商人涌入,廠商開展紅茶經營活動,在五里坪等地相繼設立茶莊,說明鶴峰紅茶生產至少在咸豐年間已經有了。

  在民國年間的圖書和調研報告中,敘述湖北茶區(qū)的時候都會提到鶴峰等地的紅茶。“湖北產茶縣分共有35,即通城、咸寧……大冶等縣,中以鶴峰、咸陽……五縣所產之茶為佳。”[2]3鶴峰所產紅茶一般被稱為宜紅茶[3],屬于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劃分的宜紅茶區(qū)的一部分。“宜昌紅茶區(qū),本區(qū)位于鄂省西南部,屬于清江流域,大部分屬于高原地帶,茶園分布于五峰、鶴峰、長陽、宜昌、恩施、宣恩、咸豐、來風、利川及建始等縣,其中以鶴峰、五峰、恩施茶園面積最廣,產量亦最多。本區(qū)茶葉以紅茶為主,……惟此區(qū)紅茶,均由宜昌出口外銷,宜紅之名,由此而來。”[4]14

  “(鶴峰)州中產茶甚多……近有茶行數(shù)家,荊襄人多入山采買。”[5]由于鶴峰茶利豐厚,外省商人紛至。先后建立了泰和合、謙慎安等很多茶莊。以英商泰和合茶號較大,光緒四年(1878),又增設南渡江、太平鎮(zhèn)、走馬坪三處,在走馬設粗制茶廠,茶葉生產和收購量都有所增加。[6]來鶴峰采辦紅茶的商人分為兩類:一類是省外商人,多是廣東與江西商人,宜紅茶最早的生產加工銷售便由他們主導。第二類是省內商人,有荊襄商人,也有漢陽幫,他們占據(jù)了鶴峰紅茶生產的主要市場。

  當時鶴峰的紅茶屬于初制,加工工序包括室內自然萎凋、揉捻、發(fā)酵、干燥等工序加工制成干毛茶,后續(xù)再經過篩分、揀剔、風選、干燥、拼配、包裝等精加工而成各個等級的成品茶。清末,鶴峰紅茶產量不斷增加,而且質量上乘。清光緒年間,美國茶師稱贊鶴峰紅茶雖遜于祁紅,但優(yōu)于湖紅,品質堪與寧紅相當。他稱贊鶴峰紅茶為上品,色、香、味以及浸汁程度都較優(yōu)。[7]清末民初,紅茶產量僅鶴峰一縣已達百萬余斤。[8]51紅茶多銷往歐洲,在清末民初的出口茶葉總量中,宜紅占據(jù)較大份額。“國茶之外銷,向以英美與蘇聯(lián)為主,英國為世界茶葉最大輸入國……我國茶葉輸英,向以紅茶為主,綠茶則為數(shù)極微。而紅茶中則以祁門紅茶最為暢銷,次為宜昌紅茶。”[4]俄國、英國等分別在漢口設立洋行收購紅茶,比如英商怡和洋行。光緒十二年(1886),宜紅出口達15萬擔左右,光緒十四年(1888)漢口出口茶葉達86萬擔,占全國出口量的40%,其中紅茶為主。[9]127

  清末同治至光緒初年,出口茶葉總量一直居高不下。自光緒末年,紅茶出口逐漸縮小。為了挽救茶市,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曾向朝廷建言,“漢口茶務為商務大宗,關系厘稅巨款,應設法維持。查紅茶銷路,為俄商購辦為最多,現(xiàn)擬由南北兩省分籌官款,酌量購茶,自行運俄試銷。”[10]一方面反映了當時紅茶出口對于清廷財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上奏建議自行運輸,以維系這項利潤。

  清末,茶莊也逐步開始投身社會事務。具體表現(xiàn)在一是參加茶莊大會,擴大宣傳。光緒年間,漸次開始有茶莊參加茶葉大會,比如光緒十二年(1886)“楚北于日內晴雨得宜紅茶,正可開摘,本屆茶莊除湖北之通山,湖南之安化尚未接到確音,其余各莊口較之往年約多四五十莊至江。”[11]其中就有宜都、鶴峰的茶莊參加。二是致富不忘家鄉(xiāng),積極參與賑災等慈善活動。光緒十一年(1885)粵東水災,本年五月間,西、北、永江同時陡漲,沿江之英德、清遠、從化、花縣等處,并自廣西之賀縣、懷集及肇慶府屬之廣寧、四會、高要、高明,及南海、順德、新會、三水等縣,或城垣倒塌,或堤埝漫決,沖沒居民,淹斃人口甚多等。”[12]這些在鄂打拼的粵商也不忘家鄉(xiāng)災情,積極捐款賑災。“廣幫同仁堂、韋紫封兩戶每捐洋二百元,張寅賓、周云卿、莊亦琴、陳修梅、吳朗山、唐星衢、泰和合、唐維勛、梁佩之、韋耀村、張瑞生、鄧紀常、梁琴軒、唐翼衢、唐瑞芝、善昌升茶棧、唐偉、洋發(fā)原、信記、全興利、永興和、晉昌原茶棧、榮棧、益記茶棧、謙慎安茶棧、悟真子、鄭傳經堂、志成堂以上二十八戶每捐洋一百元。”[13]這里面就有在鶴峰經營紅茶的茶莊泰和合與謙慎安兩個商號。三是鶴峰開始涌現(xiàn)與茶有關的各種機構,比如牙行、騾馬店、驛站等?‍‌‍?‍‌‍‌‍?‍?‍‌‍?‍‌‍?‍?‍‌‍?‍‌??‍?‍?‍‌‍?‍?‍?‍‌‍‌‍‌‍‌‍?‍‌‍?‍???‍?‍?‍?‍?‍?‍?‍‌‍?‍‌‍?‍‌‍‌‍‌‍?。繁盛時期由于人員和運輸往來的頻繁,牙行還制定了收費標準。鶴峰《公同議定碑》記載:“預白上下往來客商,近來此處地方柴草艱難,故上起大巖關,下至懶市歇店,公同商議,每客取錢十文,生米火錢三文,炒飯錢二文,如違公罰。此白。”[14]

  二、民國鶴峰紅茶發(fā)展及道路運輸

  民國七年(1918)之后,鶴峰地區(qū)連年混戰(zhàn),地區(qū)動蕩不安,一部分外地商人關閉茶莊,撤資回鄉(xiāng),一部分茶園荒蕪,茶農喪失了生計。“本縣茶葉為地方唯一行銷貨品,其產量在清末民初間已達百萬余斤,以本省茶葉論,亦占重要地位。乃自民七以后,地方不靖,人民流離,救死不遑。此種天產因乏人力之培養(yǎng)而一落千丈,際茲抗戰(zhàn)終結,民力稍舒,若能予以切實之合作組織,從事種植之培養(yǎng),制造之改良,以及運輸?shù)鹊?,則茶葉為解決本縣民生問題一部之理想必能實現(xiàn)也。”[15]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鶴峰局勢相對穩(wěn)定,當?shù)卣_始著手恢復茶葉生產,改善民生。民國二十四年(1935)前后,鶴峰當?shù)赜袇f(xié)和茶行、協(xié)昌山貨行、恒升福茶行、同和興茶行、歐與興茶行等十余家,但這一時期紅茶產量遠不能與清末盛時相比。1935年出版的《中國茶葉復興計劃》中提到宜昌紅茶區(qū)年產五千市擔。[16]80

  不僅紅茶產量減少,品質也有不足,所以當局政府曾派人前往宜昌紅茶區(qū)調研。“實業(yè)部當局,近以兩湖紅茶品質日漸低下,其中尤以宜昌紅茶低落最甚。特于去冬,委派上海商品檢驗局茶葉檢驗組吳覺農技正來漢視察,并與本埠商品檢驗局、農作物檢驗組組長江漢羅等會商改良辦法。”[17]民國二十七年(1938),湖北省政府西遷恩施,一批機構涌入,其中中國茶葉公司在恩施設立了“湖北辦事處”,開辦制茶機構。鶴峰于民國二十九年(1940)設立了聯(lián)合茶廠、后又在聯(lián)合茶廠內建立了鶴峰制茶廠。但這一時期受到國際紅茶市場的影響,鶴峰的茶葉產量是逐年下降的。據(jù)袁鶴1942年的調研報告統(tǒng)計:民國二十八年(1939),鶴峰產茶13260擔;民國二十九年(1940),鶴峰產茶14590擔;民國三十年(1941),鶴峰產茶8540擔;民國三十一年(1942),鶴峰產茶7250擔??梢钥吹阶悦駠辏?941)以來鶴峰紅茶產量逐步下滑,袁鶴認為鶴峰茶農對于茶園管理非常粗放,茶樹任其自然盛衰,至于除蟲、剪枝、施肥等事,尤為疏忽。因肥料欠缺,茶葉產芽勢弱,病蟲害之烈極為嚴重。所以民國三十三年(1944),國民政府派遣姚昌明來鶴峰容美、中營、五里、燕子指導組織茶葉生產合作社。[18]293后在留駕司、百家坪、南渡江、百勝橋等地設立單位社;燕子和容美鎮(zhèn)兩地分別與鄰社聯(lián)社,附設產銷部;各單位社應接受聯(lián)社的指揮監(jiān)督。其中百家坪合作社共有社員三十八人,留駕司合作社有社員二十八人。

  當時的茶莊有外商和本地不同的經營者,今天仍存于鶴峰、五峰等地博物館的“英商寶順合茶莊”、“廣東忠信昌紅茶莊”等牌匾說明了這一點,但外商相對較少,本地商家眾多;且這一時期,紅茶產量始終不及以前。“推其原因,乃以過去多系廣東人經營,資本較為雄厚,吸收力亦較強健,現(xiàn)在多系本地商人就地經營,資本甚小,且價格操縱于外商手中,不敢盡量吸收,因此茶農亦不敢多制……因此紅茶產量乃日漸減少,而品質益形低下。”[19]

  此外,當時的茶葉利潤在茶莊、茶行之間獲益不均,因此當?shù)毓賳T建議修正紅茶稅率。“吾鶴出產大宗,人民所賴以生活者,厥惟紅茶而已。……淪陷以來,百業(yè)廢弛,茶務亦一蹶不振,農商前途已處于破產地位……惟茶業(yè)一項,純由外商經營,坐獲倍利,本地茶行不過供其奔走,稍得余削耳。然而,權力義務均需得其平允,在資本上固應茶莊享受其利益,在義務上似未變偏累。其雇傭式之行戶,前奉鈞府明令,規(guī)定每串應繳茶厘五十文,但行戶取用僅共計八十文,如果按數(shù)交納則所余不惟,無以為生,實有不敷。……恩予改正稅率,另行規(guī)定,茶莊買三,茶行賣二,抑或五十之中各負其半,庶乎適合商情,兩得其平,不至居奇壟斷操縱地方,以及行戶、山戶同受其困也。”[10]不僅如此,地方官員還試圖對當?shù)夭枞~和生漆征收厘金,專項用作教育經費,發(fā)展地方。鶴峰縣檔案館保存著一份民國二十四年(1935)該地財務委員會為呈復漆、茶兩項以舊例征收以維教育的呈案,里面提到“查縣屬漆、茶兩項,在廢清時由楊、周兩前縣長任內,因縣屬興學無余,創(chuàng)辦茶厘漆捐,專作教育基金,并經呈準有案,迨后歷任相沿辦理,迄無稍易……況紅、白茶葉,系縣屬大宗出產,生漆收入雖微,但在‘匪區(qū)’不無小補。”[21]

  當時,鶴峰的紅茶多由漁洋關轉運漢口出口。“五峰、鶴峰兩地的茶葉,以漁洋關或資坵為精制地點,但均以漁洋關為運銷集中地,每年由漁洋關轉運出口占全數(shù)的三分之二。”[22]6而民間傳說,林紫宸修建了鶴峰前往宜昌的騾馬道,一路經走馬到江口,水路過湖南,進入長江;一路從鄔陽金雞口,經長陽,陸路到宜昌。[23]鶴峰到漁洋關有360多里,多是羊腸小道,經九峰橋、燕子坪、三板橋、楊柳嶺、釘子鋪等到漁洋關。路程險遠,多由人背負茶葉,沿途設有騾馬店。清代灣潭同知錢慶余曾作詩道:“龍洞雷驚魚乍生,鶴峰過客馬嘶鳴。”點出了鶴峰五峰之間騾馬客來往的熱鬧情景。直到建國初期,紅茶的運輸多數(shù)仍然由宜昌轉運。恩施茶區(qū)各站(包括恩施、宣恩、利川各縣茶站)均由陸路人力背運至恩施收購站處匯總,裝汽車運至巴東轉運站,再裝輪船運宜昌,轉裝木船或汽船運宜都或漢口。石門茶區(qū)及鶴峰部分站均以陸路人力、騾力運抵泥沙茶廠精制。其泥沙茶廠精制茶裝小木船水路運至湖南津市裝載輪船運漢口。五峰茶區(qū)及鶴峰、長陽部分站,全系陸路,全靠人力背運與騾力馱運至漁洋關倉庫匯總。轉裝小木船由小河運至宜都茶廠。長陽部分站及宜昌茶區(qū)各站紅毛茶,用人力運至江河再裝木船運至宜都茶廠,青毛茶運宜昌營業(yè)處。[24]305

  三、鶴峰紅茶的衰落及茶文化存留

  民國初期,軍閥混戰(zhàn),影響了鶴峰紅茶的發(fā)展,民國七年(1918)廣商林紫宸撤資回鄉(xiāng),本省商戶進入,宮福泰、泰和祥、義成生、張同興、忠信昌五大茶莊在鶴峰設莊,形成紅茶交易網點。[6]清末光緒之后,隨著國際紅茶市場的改變,英國在印度、斯里蘭卡,荷蘭在印尼等地紅茶種植的興起,國際市場對于中國紅茶的需求銳減,道光以來的紅茶種植熱潮逐步中斷,鶴峰的紅茶也開始走向衰落。然而,該地產茶、飲茶的歷史悠久,即使紅茶種植面積縮減了,當?shù)厝孙嫴?、種茶的習慣卻始終保存。比如今天的土家油茶湯、土家泡兒茶、土家雞蛋茶等特色茶飲的存在;又如茶葉地名的豐富,比如平溪公社有野茶坪,是一個小臺地,多野茶樹?‍‌‍?‍‌‍‌‍?‍?‍‌‍?‍‌‍?‍?‍‌‍?‍‌??‍?‍?‍‌‍?‍?‍?‍‌‍‌‍‌‍‌‍?‍‌‍?‍???‍?‍?‍?‍?‍?‍?‍‌‍?‍‌‍?‍‌‍‌‍‌‍?。梅坪公社有茶園,多茶樹,產茶葉而得名。[25]174茶在土家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也浸潤進人生的儀式階段。鶴峰一些地方定親習俗中,將男方去女方家下聘稱為“下茶禮”,新婚儀式中也有給長輩敬茶的習俗,客人到家參加婚禮進門就喊“來客噠,篩茶喔”。二是民間流傳有很多與茶葉有關的諺語。比如“谷雨前,嫌太早,后三天,剛剛好,再過三天變成草”;“秋冬茶園挖得深,勝于拿鋤挖黃金”。反映茶農對于除草、深耕的認識,是當?shù)胤N茶人的經驗總結。四是茶詩、茶歌較多。解放初有土家民歌《油茶獻給毛主席》,唱到“天連地來地連天,山山都是好茶園……想想土家解放前,十斤茶葉一斤鹽”;清光緒年間田卓然所著《田氏一家言》中《售紅茶》一文反映出歷史上紅茶的盛衰:紅茶紅茶難為商,購自山中售外洋。外人嗜茶如性命,大宗出口頗擅場。邇來亦自精種植,畢竟不如中國良。商人挾資居奇貨,竟赴山中親督課。……粒粒勻凈貯成箱,運程遠近疇復計。特色洋商海上來,樓榭玲瓏無點埃。包攬聯(lián)邦扼我項,惟憑洋奴金口開。……明知虧折售太賤,更無售主向其變。吞聲動耗數(shù)萬斤,不曾一識洋商面。[9]133鶴峰毛壩的《采茶調》也唱到:“對門有個朱老八,朝朝每日采紅茶,穿的褲子打疙瘩。”[26]

  結語

  鶴峰因為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適宜茶葉生長,清末隨著國際紅茶市場需求的增加,林紫宸、盧次倫等廣東商人開始進入湖北鶴峰、五峰等地,設莊置廠,經營紅茶。茶葉品質優(yōu)良,堪與寧紅媲美。道光末年隨著宜昌通商口岸的開放,紅茶出口迅速增加。湖北省政府和國民政府先后使用宜紅的說法,定義了宜紅產區(qū),使得鶴峰紅茶又被視為宜紅茶之一部分。清末鶴峰紅茶產量大增,茶莊茶號云集。紅茶出口額不斷增加,茶莊積極投身社會事務,除了修建騾馬道、興建驛站等本地事務之外,還積極參加茶莊大會,關心家鄉(xiāng)社會。1918年之后,鶴峰地方動蕩,部分茶莊關閉,紅茶生產受到影響,地方社會比較貧困。民國三十年代以來,當?shù)卣畤L試恢復紅茶生產,發(fā)展地方。設立了鶴峰聯(lián)合茶廠,采取修訂茶葉厘金,減少茶行負擔;設立專項茶稅改善地方教育;派人前往鶴峰茶區(qū)調研,設立茶葉合作社,組織茶葉生產,但再也難復清末紅茶盛況。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使得鶴峰紅茶生產逐漸衰落,但與之相關的茶文化卻保留至今。日常生活中的土家四道茶;婚俗中茶葉的運用;茶地名、茶諺、茶詩、茶歌的遺留。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鶴峰紅茶大部經由宜昌轉運,留下了一些騾馬店、茶莊匾額等還能依稀看到昔日繁榮。

  注 釋:

  [1] (光緒)《續(xù)修鶴峰州志》,清光緒十二年刻本。

  [2]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華茶對外貿易之回顧與前瞻》,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作者趙桅


《清末民國時期的鶴峰紅茶及茶文化》
上一篇:傳承與發(fā)展:龔灘古鎮(zhèn)的水文化記憶溯源
下一篇:湖北民歌村、故事村開發(fā)鎖憶
更多>>

期刊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