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時......

學術咨詢服務
當前位置:職稱那點事教育職稱論文》教育程度與分配公平感:結構地位與相對剝奪視角下的雙重考察

教育程度與分配公平感:結構地位與相對剝奪視角下的雙重考察

來源:職稱那點事作者:田編輯時間:2021-01-07 09:20
掃碼咨詢

  摘要:基于結構決定與相對剝奪的兩種視角,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了教育程度對收入分配公平感的復雜影響路徑。教育程度作為優(yōu)勢性地位獲得,對分配公平感存在正向影響。教育程度越高,收入分配公平感越強。但這種正向影響也存在條件性:教育作為個人地位投資,激發(fā)相應的回報期待,隨著基于教育投入的期待收入與實際收入差距的擴大,這種正向影響會降低,且教育程度越高,降低的幅度越大。這一條件性的發(fā)現(xiàn)有利于解釋既有研究的矛盾結論,具有重要的社會意涵:當教育投資作為“制度化手段”無法實現(xiàn)地位獲得這一“文化目標”時,這種“斷裂”可能會引發(fā)“分配不公”的心理失范。

  關鍵詞:教育程度結構地位相對剝奪分配公平感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市場轉(zhuǎn)型,在短時間內(nèi)引發(fā)了收入分配方式由再分配機制到市場經(jīng)濟機制的轉(zhuǎn)變,崇尚“能力主義”的新的初次分配規(guī)則隨之確立(李春玲,2003),以教育為表征的人力資本等自致因素在收入分配地位獲得過程中的作用顯著提升(Nee,1989;邊燕杰、羅根,1996;李實、丁賽,2003;劉精明,2006)。與此同時,教育的投資收益展現(xiàn)出與轉(zhuǎn)型社會同步的復雜性:人力資本并非必然如倪志偉(Nee,1989)所言的“隨著轉(zhuǎn)型加深,人力資本作用更大”,城鄉(xiāng)之間、行業(yè)之間、體制內(nèi)外、部門內(nèi)外呈現(xiàn)出教育回報的顯著差異(李春玲,2003;劉精明,2006;鄧峰、丁小浩,2012;黃嘉文,2013),即,同樣的教育投入,可能會呈現(xiàn)基于制度環(huán)境差異的不同回報,尤其是隨著教育擴招,“大學生就業(yè)難”、“文憑貶值”等現(xiàn)象也從側(cè)面反映了教育投資風險的存在。那么,基于教育回報反映的復雜現(xiàn)實情景,不同教育投資群體對于自己相應的收入回報有怎樣的公平與否的評判?更進一步說,教育程度與收入分配公平感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其影響分配公平感的機制是什么?既往研究較多忽略這一問題,且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教育與分配公平感之間存在時正時負的矛盾關系。因此,本文將在結構地位決定論與相對剝奪論的理論框架內(nèi),以不同教育群體為切入點,對上述理論問題作出回答,并探討其背后的社會意涵。由于通過教育實現(xiàn)社會經(jīng)濟地位向上流動長期以來有著廣泛的社會認同,對不同受教育群體分配公平感的差異狀況作出探討,將有利于反映轉(zhuǎn)型時期的社會心態(tài),折射出社會成員對改革利益分配格局的合法性認同。

教育程度與分配公平感:結構地位與相對剝奪視角下的雙重考察

  一、研究回顧與理論假設

  所謂分配公平感,其基本意涵是“社會成員對社會資源分配狀況的一系列主觀判斷、評價和態(tài)度”,相關學者進一步將其劃分為基于收入不平等的宏觀分配公平感和基于個人收入分配的微觀分配公平感(Berger,etal.,1972;Brickman,etal.,1981)。本文的研究主要涉及微觀領域內(nèi)的分配公平認知問題,即社會成員如何看待自己收入所得是否公平,并著重探討其形成機制,尤其是教育程度在該認知形成中的作用路徑。對此,“結構地位決定論”與“相對剝奪理論”的兩條基本解釋路徑為探討教育在其中的影響提供了有效思路。

  二、數(shù)據(jù)與研究設計

 ?。ㄒ唬┙y(tǒng)計數(shù)據(jù)本文的分析

  數(shù)據(jù)來自CGSS2005全國綜合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該調(diào)查采用分層設計和多階段PPS方法,基于全國2801個區(qū)縣單位,共獲得樣本數(shù)10372個。以16-65歲處于勞動年齡段內(nèi)的個體為研究對象,從中剔除從未有過工作經(jīng)歷/在學的樣本,實際進入模型的有效樣本1為7138。

  (二)變量設計

  本文的因變量為分配公平感?;诜峙涔礁械奈⒂^意涵,對該變量的現(xiàn)有測量有指數(shù)法、主觀評估法和量表法等(王甫勤,2010)。本文采用的是主觀評估法。具體而言,CGSS2005問卷中有一道題目是詢問被訪者基于個人的能力和工作狀況,詢問當下的收入“是否合理”,從而以此來獲得其對個人收入分配狀況的認知,備選項則包括從“非常合理”到“非常不合理”的四個測度。根據(jù)中文語境,“合理”與“公平”在此處有相同的指代,即個體所認為的應然狀態(tài)是可以互換的(馬磊、劉欣,2010)。因此,將“非常合理”、“合理”合并為“公平”(=1),“不合理”、“非常不合理”合并為“不公平”(=0),便可以代表社會成員的公平感認知狀況。

  三、實證分析結果

 ?。ㄒ唬┙逃潭扰c預期收入

  基于被訪者的回答,將預期收入由低至高劃分為五個組別,5表2顯示了不同教育群體在預期收入組中的分布?;跀?shù)據(jù)可知,大專及以上的教育群體在高預期收入組中所占比例最高,為69.43%。盡管在中高預期收入組中,大專及以上教育群體所占比例略低于高中(中專)組,但在中高及以上預期收入組的合計比例中,大專及以上教育群體則較初中及以下、高中(中專)兩組人群分別高出52.35%和22.31%。這意味著,教育程度越高,對自身的收入回報預期就越高?;诜纸M得到的預期收入均值也同樣呈現(xiàn)這一趨勢。因此,教育程度越高的群體的確高度關注自身的投入回報,回報期待更高。

 ?。ǘ┙逃潭葘Ψ峙涔礁械挠绊懛治?/p>

 ?。保逃潭扰c收入分配公平感表3的列聯(lián)表分析展示了不同受教育群體對自身收入分配公平與否的認知狀況。數(shù)據(jù)顯示,就整體而言,公眾普遍更傾向相對于認為自己的能力,當下所得收入是不公平的(55.48%)。與此同時,相比較而言,教育程度在大學(大專)及以上的群體認為收入所得公平的比例最高,為54.62%,高于認為收入不公的比例———教育程度與收入分配公平認知大體上呈現(xiàn)隨教育程度的增高而認為收入所得公平的比例增高的基本態(tài)勢。

 ?。玻逃潭葘Ψ峙涔礁械挠绊憴C制分析列聯(lián)表的分析結果基本反映了既往結構決定論的研究發(fā)現(xiàn),即教育程度與分配公平感存在正向相關。但基于研究假設,這種結果導向的解釋路徑或許并不是故事的全部,表4的嵌套回歸模型進一步展示控制其他多重因素后的多元分析結果。

  參考文獻(References)

  邊燕杰、羅根.2008.市場轉(zhuǎn)型與權力的維續(xù):中國城市分層體系之分析[G]//邊燕杰,李路路,編.社會分層與流動:國外學者對中國研究的新進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鄧峰、丁小浩.2012.人力資本、勞動力市場分割與性別收入差距[J].社會學研究(5):24-46.

  關力.1988.亞當斯及其公平理論[J].管理現(xiàn)代化(04):46-47.

  懷默霆.2009.中國民眾如何看待當前的社會不平等[J].社會學研究(1):96-120.

  黃嘉文.2013.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與中國城市居民幸福感———一項基于CGSS2005的實證分析[J].社會33(5):181-203

  作者楊現(xiàn)民1,余勝泉2


《教育程度與分配公平感:結構地位與相對剝奪視角下的雙重考察》
上一篇:智慧教育體系架構與關鍵支撐技術
下一篇:美國中小學創(chuàng)客教育的內(nèi)涵、特征與實施路徑
更多>>

期刊目錄